张祝平:进一步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2-07 14:55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讨论时,首次提出“新型政党制度”概念,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对中国政党制度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彰显出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我们深刻认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在新时代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形成时间相对较短,影响空间相对较小,需要持续加强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从自身建设、对外宣传和国际统一战线等维度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

  一、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成效显著

  (一)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和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从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到这一“制度将长期存在”载入宪法,从《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发布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的发布,实践中日渐成熟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了新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政党协商会议185次,其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42次,就重大问题同党外人士真诚协商、听取意见。截至2021年6月,共有6万余名民主党派、无党派医务工作者投身抗疫一线,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报送意见建议近4000件;全国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有党外人士50余万人,全国县处级党外领导干部达到3.2万多名。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广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脱贫攻坚”等国家重点中心工作的建言献策。经过7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新型政党制度谱写了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新篇章,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有效地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铸就了中国人民自信和底气的重要基石。

  (二)有效遏制了西方政党制度话语霸权

  西方政党制度产生的时间比较早,发展的时间比较长,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在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领域占据话语权的主导位置,但随着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体系的建立和影响力的提升,使国际社会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客观审视,对我国在国际范围内广泛开展政党之间的交往交流以及“朋友圈”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建立,向国际社会完整系统地展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让世界各国全面真实了解我国政党制度模式,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彰显这一制度的世界意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有效构建,有效地遏制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政党制度模式的诋毁和质疑。

  (三)“东升西降”的国际格局发展趋势初步显现

  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发达经济体陷入长期增长乏力、低迷的困境。西方民主制度呈现出不可遏制的衰败趋势,西方政党制度在后发国家的推行也遭遇诸多危机。西方民主话语霸权开始日渐式微。西方世界的衰落还体现在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上,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西方的两党或多党制使得基于政党利益的争论极大地延误了疫情防控。与之形成对比,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重心从发达国家转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当前西方学者热议“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学术动向为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及话语权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面临深刻调整的背景下,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其发展模式得到了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广泛认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制度的议程设置权、制度建设权方面取得了一定认可,“东升西降”的国际格局发展趋势初步显现。

  二、提升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西方政党制度的唯一性与普世性被无限夸大

  基辛格曾说:“美国自建国以来笃信自己的理想具有‘普世价值’,声称自己有义务传播这些理想。这一信念常常成为美国的驱动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竭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和平演变,“中国不可能永远抵制民主变革的力量。终有一天,它会走上东欧和苏联共产党政权的道路,美国必须尽其所能,鼓励这一进程”。西方国家的强势引导对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据中国网等消息显示,2019年美国智库对中国公民进行的民调数据显示,“希望中国的政治制度在未来20年变得‘很’或‘有些’像美国的比例之和为28%”。从2001年至2010年,共有32.9万名中国公民加入美国籍,平均每年3万多人。而2021年一年中国的移民人数高达49690人。虽然我国以自己巨大的发展成就向世界证明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但在国际国内均受到西方话语体系的强势袭扰。

  (二)西方政党制度话语传播体系在全球仍然占据主导优势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媒体来完成,控制了媒体才能有话语传播的渠道,而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是西方媒体。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法新社这全球四大通讯社均为欧美所有,美国独占前二,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垄断,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而美国自己的电视中,外国节目的占有率只有1.2%。全球50家媒体公司占据了95%的世界传媒市场,70%的新闻是由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维亚康姆、新闻集团、索尼等巨型跨国传媒集团控制,仅美国就占据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生产和制作。《新形势下媒体国际传播与话语权竞争》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当今世界媒体市场上发声的容量甚至低于紧邻的日韩两国。其中美国占43%、欧盟占34%、日本约占10%、韩国占5%,中国仅占不到4%。另据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国际传播能力指数2022”显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指数为2861,位居世界第四,远远低于美国的4979和英国的3936。西方国家利用媒体的主导甚至是垄断优势,向受众强势输出自己的政党制度话语和政党观念,过分夸大西方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大肆诋毁别国的政党制度。同时,极力遏制其他国家政党制度话语的输出,即使有相关报道也大多是负面消息。美国国会参院外委会通过“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提出每年要花费3亿美元用于传播抹黑中国的负面信息。

  (三)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理论研究体系有待进一步强化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与西方相对较为完善的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体系相比,我国尚未构建起新型政党制度领域系统完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与我国国情相符合、各项制度相适应的概念、范畴、表述方式等话语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在认知深化层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及时、有效的引领;一部分学者长期依赖西方的政党话语和标准来解读中国的制度实践,沉迷于照搬西方政党理论套用中国政治实践,认识不深、认知混乱以及认识偏差现象仍然存在。同时,专业化研究机构和学者关注度不足,政党制度作为政治学分支学科,尚未普遍作为高校独立学科招生专业,导致国内研究力量和关注程度相对薄弱,仅有部分省级层面的参政党理论研究会成立并实际运转,市级及以下层面寥寥无几;专业化研究机构、智库团队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相关问题研究能力不强、成果转化不足。例如,在中国知网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为主题词检索统计显示,自2018年以来,仅有40篇相关学术文章,远未形成成熟完备的理论研究体系。

  (四)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理论宣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国际上看,面对西方对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民主问题的各种质疑和攻击,中国虽有一定的回应,但是由于阐释等工作有待进一步精准等问题,这种回应并没有改善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权“失声”的窘况。数据显示,多年前我国就“有5000多种报纸,9000多种杂志,2000多家电视台,500多家广播电台,160多个有资质开展新闻业务的新闻网站,这些已相当于美国的89%;而在国家传播实力方面……只相当于美国的14%。国际上以汉语为传播符号的信息量只占总量的5%左右”。我们话语“说了传不开”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从国内来看,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现状与实践知晓率偏低;另一方面,知识分子阶层了解度相对较高,但认同度不足。根据专项调研,民主党派人士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对多党合作制度的认知都不容乐观。问卷显示“认知程度为知道但不完全清楚”“了解很少”的占79.06%,只有19.23%的人“十分熟悉并赞同”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民主党派成员对目前所受到的多党合作制度宣传教育的满意度,有60.3%的仅表示“还行”,而表示不满意的也有14.8%。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同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少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都羡慕我们国家的制度,连一些西方媒体也表示,中国的政治模式比西方更有效率、更为成功。”这说明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模式影响力越发深远,越发值得借鉴。一些发展中国家政要迫切希望向中国学习如何处理好政党关系、了解中国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有的国家专门派特使来学习我们的新型政党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因此,在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体系时,不能仅仅对标西方国家,更要有的放矢地针对发展中国家介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前因后果”、实际运行状况、特点功能优势、体现的协商民主价值等,坚定制度自信,在“贡献中国智慧”中提升国际话语权。

  (二)积极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交往中针对外国听众讲述了许多脍炙人口、打动人心的故事,为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树立了榜样。通过讲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介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解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成功的原因,描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前景,能够增进世界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了解和理解。在具体的话语表达上,要注意研究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爱好,用外国人能够听得懂、听得进的表达方式,“做好国别与区域的‘分众传播’,对不同国家受众讲好不同故事”。要充分考虑国外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语言习惯,努力寻找对话交流中他国与中国的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打造合适的对外讲述语言,拉近相互认知的距离,以柔和的语言包裹坚定的制度自信。正如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所说,“在媒体领域,不应只有CNN和BBC,各国都应该有自己的声音”。

  (三)逐步完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理论研究体系

  在话语体系构建中善于综合吸收和借鉴国外政党政治中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国外政党相互监督和鞭策的关系机制,弥补新型政党制度在运行中的短板。对西方政党制度和相关理论的本质缺陷和现实不足,也要勇于批判。尤其是对于西方政党发展的“危机”、西方民主的“迷思”、民粹主义的“陷阱”等,深入研究剖析,汲取其教训,减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弯路。同时,在中西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中,依托新型政党制度的功能优势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价值,扬长避短,勇于斗争,让真理越辩越明,在比较中彰显制度自信。打造国家级学术交流平台和智库研究机构,在师资力量较好的部分高校设置相关专业,鼓励智库机构积极参与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相关研究,引导广大学者关注新型政党制度、研究新型政党制度。

  (四)有效提升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理论宣讲能力

  在国际上要充分利用足以和美英等国相媲美的传播硬件设施,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翻译出版一批知名学者的相关精品著作,扶持建设一批外文学术网站,推动多党合作领域优秀学术研究成果“走出去”。建立长期化、机制化、高端化的学术交流研讨会,设置相关议题,积极回应全球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关切。牢牢抓住“一带一路”“绿色发展”“APEC”等对外交往的重要机遇,通过政府和各类民间组织主办的各类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实施“请进来研讨”“走出去送教”,借助海外华文媒体和“蒲公英计划”等多种途径,不断拓宽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研究交流平台。在国内要构筑全覆盖的宣介体系,将近年来新型政党制度参与脱贫攻坚实践、乡村振兴实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践以及社会服务实践等事例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平台、媒介转化为易于大众接受的语言,讲好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不断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大众知晓度、认同度。通过学习强国和各类新媒体等线上平台、基层宣讲和主题教育活动等线下平台,在党政干部培训、高等教育、非公党建等领域讲好讲清新型政党制度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如何体现等重大问题,形成多维度、全覆盖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宣传传播网络。各地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举办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展览,运用鲜活生动的案例、有说服力的史料,创新形式、开发专题,增强新型政党制度各类宣介活动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作者:张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 )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