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璐:激发中原文化遗产创新创造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2-10 08:27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创造力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发挥中原文化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中原文化遗产反映出来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激励民族创造热情有着非凡的意义,以其“同向”优势通往中华民族认同,“同祖”优势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同魂”优势涵养中华民族政治认同,推动中原文化优势主动适应“两大变局”,以文化优势的内在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综合竞争实力。

  发扬“合”文化民族精神,深化民族认同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合”文化精神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各民族交往交流融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途径之一。考古人员发现,20万年前南北文化就交汇在中原地区,而中原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在“合”文化的滋养下,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民族团结时指出:“我国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了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从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精神文化看:正是因为中华文明中蕴含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激发各民族对中华文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情感凝聚。

  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所以能够绵延发展数千年,其根源在于各民族对融合共生的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感。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精神动力,促进中华多元一体文化建设,实现文化成果共建共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和睦团结。中原地区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从黄河流域的郑州、洛阳和南阳,到淮河流域的淮南、淮北、江淮以及四川盆地,数千年来各民族人民长期相处,共同建设了一个统一繁荣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结成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也在“和”字上下足功夫,以追求和合和谐为最高境界。中原文化中最典型的是中原人“天下大同”思想和儒家“大同”理念。二即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合”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及矛盾普遍性的体现。作为中华文明根基的中原文化,虽与其他文化和谐相处,但始终保持自己独立思考和见解。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不追求绝对的同一,但在多样性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寻求内在的和谐,突出求同存异的价值理念,达到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三为协和万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文化不仅在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和纽带,也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其他文化得以融合发展。“和合共生”是中原文化精神之精髓,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

  深挖“根”文化符号,增强文化认同

  文化符号是文化认同的外在体现,强化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来源。“根”文化是中原地区以“根”为缘的一种追溯族源、血脉相继的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集体意识的一种体现。在保护文化遗存的同时,注重挖掘“根”文化符号,以共同历史记忆巩固中华民族共性心理,强化民族文化情感认同。

  倡导整合资源协调发展,普及文化符号,继续做好“根在中原”“根亲文化”系列活动,形成热爱民族文化符号社会环境。一是创新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结合全息、AI、3D等数字技术,革新创作形式。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出圈,再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形成民族文化符号鲜活的影响力。二是加强学校推广和合文化品牌建设,保障可持续发展。三是通过打造品牌活动,将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带动文化经济新增长。例如以“根亲文化”为主题,打造地方特色的根亲文化品牌活动,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亦可挖掘民族传统技艺,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鬼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借鉴“中”文化伦理哲学,促进政治认同

  无论是自周朝起的以洛阳为天下之中的观念,还是以武则天封中岳形成的普遍共识,从地缘文明到政治中心,中原文化渗透着“中”的哲学智慧,并形成“广泛吸收”的多元共生模式与“求同存异”整合构建新型民族观。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和而不同”培育文化包容性。文化的包容性是“合”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中原地域的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智慧,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这些思想理念对于当前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是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认同;二是实现民族团结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各民族之间需要在交流沟通中加强合作,相互尊重、理解、包容、欣赏对方特色文化,加强沟通交流和思想道德建设,相互学习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断创新发展;三是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不偏不倚”稳固社会民主政治保障。中原文化深受朱熹《中庸章句》的影响,形成了“执中守正,通达包容”的理念,这对于多民族文化背景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阐述,形成了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核心的文化传承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当代中国的实践逻辑是具有深度契合性的,因此,发挥中原文化优势必须根据时代需要和认知水平,深度融入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发挥中原文化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孙璐,副教授 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本文系2022 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2022ZT63)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