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青青:发挥中原文化优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2-14 16: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也必然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留下浓重一笔,那么如何积极发挥中原文化优势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

  (一)共同体意识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共同体的产生基于人们某种“共同利益”“共同生活”的缘由。西方学者丹·拉比诺维茨认为,共同体是一个积极的学术用语,它往往包含着团结一致的向心力、价值一致的荣辱观、亲密无间的亲切感和意念一致的认同感。现在学界普遍认为要想拥有共同体意识,一般存在着三个核心要素:第一,辨识性要素,这是形成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因素,是形成个体对共同体认同的核心。如果共同体成员没有共同的认知、共同的身份、共同的情感去辨识与想象共同体生存与发展的相关基础条件,也就不会存在共同体,更无从言说共同体意识;第二,延续性要素,使共同体成员的价值观念、情感、认知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具有连续性与贯通性,这是共同体意识延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承载共同价值观念的根基;第三,能量生成要素,是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想象性情感沟通,凝聚共同体力量,这一要素使共同体成员之间有着巨大的能量,并且向同一目标前进,这是促进共同体意识向前发展的能动性部分。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

  民族共同体是当代共同体的基本形式之一,通常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贯连的经济活动和稳定的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即是在共同体的基础上的中华民族,其在一定的地域内,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民族情绪,并通过一系列中间媒介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变成一个牢不可摧的集体。

  二、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关联

  (一)中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

  中华民族自历史走来,逐渐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有着共同的认知、情感和记忆,这是“个体”走向“共同体”的心理特性。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与其他人不尽相同,所形成的对他人、社会的认知也会不同。只有个体聚集在同一区域、生活在同一个生活空间,才有可能生成极高相似度的认知。自原始社会起,中原地区就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灌溉方便,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地理条件。到三皇五帝时期,中原已经成为中华古人类的重要聚集地。各个群体出现交错,不同的民族实现了融合,人们逐渐形成了相同的空间认知;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来看,形成了对政治体制的共同认知;从各个民族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体系来看,形成了对精神文化共同的认知。因此,从个体的认知到“社会”共知,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个体处于一定的社会中,处于一定的共同体之下,逐渐会获得对共同体的感情,起到情感维系的重要作用。

  (二)中原文化促进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基于个体对“共同体”的“集体身份”的群体认同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认同意识,其深层体现的是各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是对自身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存在感、归属感、一体感的确认。中原文化是在中原地区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有着独特的思想文化、价值规范、中原文化符号、文化叙事系统等等,承载着中华儿女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文化特点。随着各个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就会形成共同体的民族意识,促进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从而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身份”的认同。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魂,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根在河洛”已成为海内外华人的共识。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其固有的祖根性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同的内在动力,所倡导的团结和谐、和睦相处、爱国统一等民族意识与价值追求,在千百年来一直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各个民族。

  (三)中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

  文化就像是一个母胎,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原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居住环境适宜,成为炎黄子孙最早栖息生存的地区之一,孕育了中原地区灿烂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温和持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引领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缩影,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提供了最直接的土壤与养分,其中蕴含着先贤们丰富的思想精华。譬如三皇五帝时期的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厚重和道家的自然之法等。中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深刻影响着各个民族,孕育成以“大同”“和合”为核心思想,形成了礼义廉耻、仁爱忠信的中原文化价值体系,滋养出以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原宝贵精神财富,这些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中原儿女世代相传的思想文化与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指引,奠定了中华民族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

  (四)中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赋能

  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深层次的凝练标记。中原地区经过各个民族之间的分割凝聚和交往交流,形成了独具特色、意蕴深厚、内涵丰富,象征中原形象的中原文化符号,以古城为例,被广泛认定的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四,洛阳、开封、安阳、郑州,河南历史文化名人占全国总数的近两成,中国十大文化符号之一的孔子,其主要活动范围也在中原。这些代表中原特色的古都文化、宗教文化、牡丹文化等以及嵩山、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等一大批历史遗迹,都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符号“记忆场”。这些集中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基因,其特质与禀赋已深深融入各个民族,逐渐演变成促进中华民族进步的精神象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记忆建构、民族认同的叙事脚本,经过长时间的演绎与重构,表达了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以及身份认同,承载与延续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与文化记忆,使得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流传具有牢固的根基意义。因此,中原文化符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根基性作用,能够延续中华民族的民族集体记忆,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发挥中原文化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

  (一)深化中原文化观念,促进个体民族认同

  促进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需要个人对民族共同体有着共同的认知、情感、记忆等暂时性认同心理情绪,更需要通过深层次的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深入促进个体对民族共同体产生认同,从而形成稳定的理性认识。

  1.促进农耕文化传播,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

  黑格尔将地理基础视为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某种自然的联系,某一固定区域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与性格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原地区依靠黄河的灌溉和一种封闭而适于农耕的、广袤而肥沃的平原、丘陵地貌逐渐形成的较为保守、稳定的农耕文化,与中华民族刚健宽厚、刚柔相济的民族性格相得益彰。农耕文化保存着先民们宝贵的劳动实践以及对于人生的理想与追求,其内在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智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播无疑对加深个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具有建设性作用。

  2.探寻名人历史事迹,建立对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

  共同的历史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密码,中原文化以其包罗万象的哲学思想、宗教与道德观念,结合上古神话、夏代至宋朝以来复杂的历史环境,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精神风貌,其中囊括的“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团结互助”“公而忘私”等精神意象,在历史的追溯与世人的演绎中逐渐形成对历史代表人物的敬仰与崇拜,从而加强一种集体的历史记忆,即个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记忆,这种记忆有助于成员建立起对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

  (二)挖掘中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符号与叙事机制作用

  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被赋予文化意蕴的象征性标识与仪式性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表达。应当充分利用中原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各类文化符号的深层意蕴以发挥其强化成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价值认同等功能,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与叙事机制作用,实现逐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比如作为文化符号的汉字,中原地区作为汉字发源地,具有丰富的汉字文化资源与深厚的汉字文化研究基础。可以大力发展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公园、殷墟遗址等珍贵历史遗存与纪念场馆。

  充分挖掘与利用姓氏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目前河南的各类姓氏文化寻根活动层出不穷,已经显露出产业化趋势,正在形成具有特殊背景与意义的寻根经济。可以说,河南丰富的根亲、姓氏文化资源优势带动着河南文化的交流与经济的发展,使其逐渐成长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与心灵故乡这两个民族共同体精神意象的主要载体。

  参考文献

  [1]杨云香.论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中的作用[J].中州学刊,2008(05):184-186.

  [2]范毓周.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88-91.

  [3]王文贵,邓杨. 用中华文化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 中国民族报,2022-03-15(005).

  [4]刘桂杰.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中原文化“走出去”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1):96-99.

  [5]康国章.论中原文化内涵研究的体系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01):88-91.

  【作者:郝青青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ZT62】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