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秋红:“红色治理”赋能许昌魏都社区的党建创新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2-17 11:15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社会治理的关键和难点就是找到让党的领导更有效地嵌入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的治理体系的路径。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通过“红色治理”,以“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共商共治”为核心要义,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提高了治理效能。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体系,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加强社区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基层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指明了方向。魏都区通过“红色治理”,以“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共商共治”为核心要义,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是新时代党组织建设引领社会治理实践创新的生动表现。

  一、魏都区实施“红色治理”的实践创新

  魏都区地处河南省许昌市主城区,面积97平方公里,人口50.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96.3%,所辖社区86个。围绕党建、治理和服务的深度融合,魏都区着眼破解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人、治、物、效”和老旧小区庭院管理难题,在全区13个街道、13个试点社区、26个重点小区中逐步探索推行“红色治理”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等“四个引领”作用,创出了全国社区治理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魏都经验。2019年魏都区被民政部批复确认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2021年通过结项验收。

  1.贯通五级组织,构建红色治理体系

  魏都区“红色治理”的关键是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建立“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党委)—小区党支部—党群中心户”五级贯通的组织体系,建成四级党群服务中心,构建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的红色治理体系。成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把“支部建在小区”,创新小区优化组织设置,从省、市驻区单位选聘兼职委员,统一领导、管理、调度各类组织,形成“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区域化党建格局。目前,魏都区指导13个街道对试点社区进行党组织升格,26个试点小区中已建立党支部22个。

  2.抓实“一核两翼”,激活红色党建细胞

  在贯通组织体系,建立小区党支部的同时,在重点小区中建立起“一核两翼”的基层治理组织架构,“一核”即小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两翼”即小区业委会(院委会或物业管理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参与小区事务的治理,把党建引领治理落实到每个小区、每个楼栋、每个家庭、每名群众,激活小区党建细胞,高质量推进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建设。通过小区在册党员选举、上级党组织派任、在职党员兼任等方式,把政治素质好,坚持依法办事,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推选成为小区党支部书记;积极引导离退休党员、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小区党支部报到登记,全过程参与基层治理,并选优配强业委会(院委会或物业管理委员会)委员,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各类人才社团组织和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参与小区党建活动。区住建局牵头负责,在区级层面制定老旧小区引进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工作方案,联合魏恒物业为各街道引入物业服务企业进驻“无人管理”老旧小区进行服务。

  3.注重持续发展,推进红色激励机制

  完善的制度机制,是确保小区党支部参与基层治理的根本保障。在红色治理工作中,魏都区积极搭建自治、法治、德治、数治相融合的四大治理平台,凝聚起联系服务群众的强大合力。其中,在搭建自治平台方面,注重发挥居民自治组织、居民微公约和微治理等在红色治理中的作用,探索“党组织+自治”模式,以打造“共建共享星”、“为民服务星”、“健康养老星”、“平安和谐星”、“数字智慧星”的“五星”社区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基层自治水平。同时,魏都区先后建立推进交叉任职、规范议事决策、完善党员考评、健全激励保障等多项制度,确保打通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实践证明,魏都区通过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探索城乡基层治理新模式,深耕了红色土壤,厚植了红色因子,释放了治理红利,激发了社区治理“红色动能”,提升了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魏都区实施“红色治理”的实证分析

  魏都区“红色治理”的实践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红色治理”推进过程中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1.党建引领的政治功能不够强大

  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建设距离坚强堡垒的打造还有很大差距。新建的物业企业党组织覆盖面在不断扩大,但政治核心功能发挥的作用很有限,阵地意识不强,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的情况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居民对“红色治理”的认知还不够清晰,党建引领的政治功能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停留在较为表面的层次,没有从实际效果上实现打造坚强战斗堡垒的设计预期。另一方面,社区党员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社区党建功能的实现最终依靠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即党员个体通过自身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引导方式对周围群众产生影响。从“红色治理”实践来看,部分小区业主党员对参与小区公共事务积极性不高、亮明党员身份主动性不强,只当“电话联系人”,争当居民群众的贴心人和物业工作人员的带头人的良好氛围没有形成。

  2.资源力量整合效应不明显

  推进“红色治理”,需要各部门的协调发力,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但在具体工作中,有的街道社区党组织自身能力不足,统筹协调功能还不强。有的职能部门主动融入不够,互联互动还不紧密。居委会、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志愿服务组织等在实际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还没有统一,哪个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哪个主体处于协同地位并不一致,导致不同参与主体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协调性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各个不同治理主体的作用,还未形成整合效应。

  3.物业企业融入社区治理面临困境

  物业企业是一个市场主体,发展过程中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律,直接目标是获取盈利,在提供基本物业服务之外,要求物业企业提供其他准公共产品或服务就必然产生矛盾。如何将物业企业的利益诉求与参与社区治理的目标之间实现有机结合需要深入考虑。目前看来,物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关键在于没有理顺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既保证物业企业的利益诉求,又保证社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目标实现,需要深入探讨。

  三、推行“红色治理”赋能魏都社区的路径思考

  1.从横向覆盖到纵向贯通,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治理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这为社区治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加强党建引领解决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弱化、影响力弱化等问题,构建沉底到边的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巩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严密组织体系,打造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工作新格局,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领导基层治理的制度体系。

  魏都区通过建立“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党委)—小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上下五级贯通、执行有力的党组织体系,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拓宽纵向覆盖范围。党的组织架构纵向对接到小区居民,实现了党建的网格化覆盖,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引领能力,提升了社区党建资源的整体效益,促进了组织效能的最大化。实践证明,从注重横向覆盖到实现纵向贯通,“把支部建在连之上”,魏都区将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到神经末梢,有助于实现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转向,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效果。

  2.从威权建设到嵌入整合,逐渐形成多元化治理格局

  随着社会发展,过去那种自上而下单向度地依靠行政权力和资源推进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这种管理模式客观上排斥了社区主体的参与、挤压了居民自主的空间,社区主体性的地位被削弱,居民丧失了作为社区主体的参与意识和行动能力,即“政府在行动、居委会在行动、居民无行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弱,制约着社区治理效能的提升。

  魏都区在支部建在小区的基础上建立“一核两翼”的多元治理体系,“一核”和“两翼”相辅相成,相互支撑,通过制度化的组织连接,将行政权力嵌入社区的社会组织关系网络,把政治功能寓于服务功能之中,注重以协商、合作、示范为主的服务方式,改变过去行政权力对社会的单向度覆盖,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密切耦合,代表公共利益的党组织“嵌入”和“渗透”社会各个场域,形成了党的领导引领的政治势能,搭建起推动社会交往合作的公共领域,实现协同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的自我管理。政府由权力的直接实施主体、包揽社区事务的“保姆”,重新定位为居民自治的引导者、支持者和监督者,居民的主体性得到了真正的回归。

  3.从行政科层到“双重建构”,积极营建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

  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以归属感、传统和习惯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实体。共同体中的社区成员互相交往、守望相助,具有共同的问题关注和利益诉求,共同遵守公共规范,产生价值认同和公共精神,实现利益共享。营建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一方面,以社区为本位,重构社区主体性。转变社区居委会的基层行政组织角色,建立协商民主机制,培育社会包容性。建立合作互助机制,培育社会信任。建立社会规则机制,培育公共价值。充实和丰富社区共建共治的要素、机制和资源,营造稳定祥和的社区氛围,实现现代化的社区治理目标。另一方面,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重构居民主体性。居民是社区治理创新的主体,通过协商、合作等形式,在广泛、直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公共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培养起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现代社区意识。

  春节期间,魏都区利用社区阵地,由该区86个社区党组织牵头,举办了以“和谐家园”为主题、由党员和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魏都社区春晚,辐射影响十几万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社区动员和集体行动,魏都区社区共同体意识明显得以强化。社区为居民搭建的公共活动的平台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舞台,让居民在自我管理和服务的实践中实现互惠合作,分享治理成果,从而提高其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居民对社区的信任度和支持力度,动员和挖掘社区居民参与的主体性意识,增强社区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作者:孙秋红 单位:中共许昌市委党校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红色物业”创新社区治理问题研究》(2020BSH025)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