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万新:四聚一融、五个着力,加快推进河南“双一流”创建
河南“双一流”创建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承载着全省人民的厚望。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推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晋位升级,加强‘双一流’大学第二梯队建设”,遴选了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的11个学科作为河南省“双一流”创建第二梯队培育建设。省委书记楼阳生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和高位推进“双一流”创建,要求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主动作为、拉高标杆,锻长板、补弱项、扬优势、攀高峰,为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现代化河南提供更强力支撑。当前,对比第二轮新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面对国内众多强校,我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使命重大、任务艰巨,在核心指标上还有不小的差距,更要加强谋划、强力推进,做好“四聚一融、五个着力”,全面加快河南“双一流”创建进程。
一、聚力做强内功,做实五位统筹,着力提升一流学科创建水平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领先水平的优势学科是创建“双一流”的重要基础。面对更为激烈的学科竞争,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应积极主动识变、求变、应变,建议把握好以下“五位统筹”:
一是提高整体“站位”,立足一流,勇担时代使命。瞄准学科前沿领域,围绕创建一流学科主线,跳出学科来思考学科、跳出学科来拓展学科、跳出学科来提升学科,以耽误不得的高度责任感、慢不得的时代紧迫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的历史使命感,解放思想,紧抓机遇,谋篇布局。采取重点突破、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抢滩”意识,勇于持续攀峰,加速推动学科向更高水平靠近。
二是知晓自身“地位”,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发力。只有弄清学科自身目前在全球本领域所处的名次地位,知晓自身的水平实力现状,才能做到准确定位,精准谋远,确定行之有效的提升路径和构建激发活力的保障机制。
三是清晰目标“方位”,对标对表,确定追赶标杆。对于确定的学科攀峰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个目标应该是具体的、有标准、可描述、可检验。比如,若要瞄准全球前1‰学科创建,就应该知道本学科未来要达到怎样的条件、提升到怎样的位次、具备怎样的标准才能进入全球前1‰,当前国内、周边有没有这样的高端学科,主要的竞争对手学科有哪些,了解清楚了这些目标信息,才能更清晰学科的努力方向,找准目标坐标系方位,以同领域领先学科为追赶标杆,开展有方向、有组织的培育建设。
四是关注动态“差位”,瞄准差距,加快弥补短板。知己不足知彼之长,才能清晰前行方向。要加强学科建设进展的常态化监测,及时关注学科自身成长动态,掌握第一手信息数据。学科进展现状与预期目标方位还有多大差距?与对标追赶学科还有多大距离?学科自身是怎样的进展?同期国际国内同类学科是怎样的进展?全球同领域整体学科又是怎样的进展?本学科近期与目标方位的差距有没有缩小,或者有没有拉大,缩小或拉大差距如何?存在的症结短板有没有得到改善,如何尽快去弥补?学科建设要清醒认识到自身发展的同时,竞争对手并没有止步停歇,切不可对自身取得的短期进展盲目自喜。
五是紧盯竞争“席位”,实做细做,尽早实现登峰。目标一旦确定,就不能心有旁骛,应当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瞄准高峰目标、盯住竞争席位,全力以赴去努力、去争取,想方设法用活资源、用好资源、用足资源。学科建设不喊空口号、不搭花架子、不搞虚招式,措施要实、管用,路径要清、能行,推进要快、真干,机制要好、高效。通过有品位、有作为、有席位的学科内涵建设,努力保持争先晋位,促进学科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新提升,为一流学科创建目标尽早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二、聚集人才团队,强化大师引领,着力加快学科领军人物引育
人才是第一要素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楼阳生书记在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上的讲话中强调,“一流建设说到底,要靠高层次人才来完成”。因而,必须加快一流人才团队的引育,以用为本,慧眼识才,千方百计把有真本领、能扛大梁的优秀人才引进来、用起来,更好地发挥学科领军人物对创建一流学科的领航带动作用,为“双一流”创建夯实人才基础。
一是“放权”。建议实施学科领军人才特区计划。在高端人才引进、岗位编制管理、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扩大和落实建设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积极探索高校“最惠权”制度,形成一体化的支持体系。
二是“用活”。优化“双一流”创建经费使用范围,拓宽建设资金使用方向,进一步完善符合高校特点的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划分,合理高效用好用活资源。
三是“拓路”。主管部门应针对“双一流”创建的制约难点,指导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统筹用好用足人才政策资源,筑巢引凤,吸引两院院士加盟学科建设。依托国家重点人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中原学者、省特聘教授、高层次特殊人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围绕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需求和优势学科领域急需,加快吸引和培养一批活跃在学术前沿的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青年创新人才,广开“才”路,政策落地。
四是“抱团”。以重大科研任务和区域、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为牵引,在一些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基础的方向领域,探索构建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练承担一流课题的人才团队凝聚模式,造就一流自立自强人才方阵,持续推进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高影响力成果、出标志性成果,以提升学科原始创新水平为抓手,以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引领和带动产业技术创新,加快推进我省高校“双一流”创建。
三、聚合优质资源,搭好平台载体,着力密切高端国际交流合作
提升学科国际化水平是增强学科竞争力,创建一流学科的重要推手。要鼓励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积极拓宽国际合作领域,深度融合融入国际合作领域。一是用好各类国际合作交流计划载体。建议优先支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一流大学和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所在机构研修提高、带“命”出访,建立密切的对标伙伴,加强高水平、深层次、多元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近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国外开展高端学术交流受到较大制约,今年1月,国家优化调整了疫情防控政策,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以来,出国交流访问访学正逐步恢复正常。二是主动融入国际大型科研合作团队组织。产出更多高水平、高质量、高影响的合作成果,培育“双一流”建设学科高影响力创新力量,做好人才梯队接力。
四、聚焦需求导向,创新评价机制,着力激发学科内生动力活力
一是完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建设成效监测评价办法。树立结果导向,以河南“双一流”创建目标任务为牵引,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构建以“成效、贡献、质量”为导向、更加注重标志性成果和影响力贡献,导向性、聚焦度、支持力更加完善的建设成效考核评价机制和资源集成调配机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杠杆作用。
二是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河南“双一流”建设进展信息监测平台。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贡献与声誉等方面强化对河南“双一流”建设进展情况的常态化、信息化、动态化的数据监测和过程管理,全面掌握建设进展,做到支持方向明确,推进路径清晰,政策落点精准。支持政策应向建设成效突出的高校、学科倾斜,加大攀峰支持;对建设成效不明显的学科,建议动态调整,切实建立健全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长效机制。各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要自觉加强与本领域领跑学科和对标学科的经常性对标,分析研究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新增的7所地方高校的入围优势和必要条件,找差距、谋策略、补短板、强弱项,以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效力争在“双一流”创建中突出重围。
三是持续提升建设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成果评价、薪酬分配等方面进行重塑性、结构性改革,完善保障体系建设,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激发建设学科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形成推进“双一流”创建的集群效应和强大合力。
五、产教深度融合,加速成果转化,着力支撑国家创新高地建设
一是发挥优势学科的创新源头引领作用,支持以重要科学发现为导向的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优势学科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承载者和策源地,基础研究又是应用研究和重大创新的源头。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要心系“国之大者”“省之要者”“民之盼者”,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抓住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重塑河南省实验室体系战略机遇,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壁垒,凝练孕育一批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在前瞻性、引领性甚至于颠覆性原始创新上持续发力,先行突破,在优势再造换道领跑上取得新成效,产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成果,显著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重大计划的选题机制、识别机制、支持机制、组织机制。
二是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创新成果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穿针引线”“搭桥铺路”,多途径拓宽校地校企合作渠道,在重大平台建设、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创新工程、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等资源配置方面,引导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强与建设高校、建设学科的精准对接与融合创新,发挥高校、企业协同创新双引擎作用。实施“企业命题、高校答卷、市场评阅”机制,推行和优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确立清晰的服务需求方向,坚持“有组织科研”鲜明导向,在突破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高水平原始创新上共同发力,凝特色,强优势,持续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行业的有效对接,推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和转移转化,实现政府、高校、企业的合作共赢,以更高水平的创新成效为加快推进河南“双一流”创建和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增势赋能。
【作者:薛万新 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研究馆员;刘科 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2022ZT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