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德新:河南地名文化保护传承对策
地名代表历史,承载文脉,传递认同,寄托乡愁。地名文化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具有丰富的地名文化遗产。加强地名文化保护传承,对于加强河南文化建设,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地名文化调查研究。地名文化包括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地名语词文化指地名语词形音义及演变等内涵。地名实体文化指地名指代地理实体所承载的历史、地理、乡土文化等内涵。要深入挖掘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的内涵,为地名文化的保护传承奠定坚实基础。对于我省来说,研究地名文化要特别注重对两种地名的研究:一是甲骨文金文地名。甲骨文金文地名是我国古代地名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化石,是中国和世界地名文化遗产中极珍贵、极濒危、极具保护传承价值的文化遗产。我省是商周文化的核心区,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材料中许多地名都在我省境内,要加大对这些地名的深入研究,考定其地望,阐明其命名规则,分析其地名文化景观,厘清其沿革历史。二是已经消失的地名。河南历史悠久,战略位置重要,历史上政局多变,战乱频发,社会文化变化迅速,地名更替频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又有许多重要地名遭到破坏,不断消失。对于这些已经消失的地名要加大研究,弄清其内涵和历史沿革,记录存档。
加强地名文化数字建设。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将地名文化资源全面、真实地记录和保存,可以突破传统载体的时空限制和表达方式限制,进而开发可供检索、学习、传播、利用的数据资源,可以极大促进地名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建立河南地名文化数据库,在全面摸清地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地名的形、音、义、位和承载的历史、地理和乡土文化内涵等信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电子地图等形式进行全面记录,为地名文化的保存保护、整理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便利。推广地名二维码应用,在重要地名的碑牌、墙壁或者地面上嵌入二维码编码,通过手机扫码就可以获知该地名的全部信息,甚至可以利用3R等虚拟技术,对地名所涉及历史景观、历史事件等内容进行复原并编进二维码,通过扫码就可以一睹当年盛况,一见当年大事,宛如亲临,印象极其深刻。
加强地名文化宣传保护。地名的使用和保护主体是群众,要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宣传保护。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展览、讲座、竞赛、旅游等方式,积极向群众宣传地名文化,让群众了解、珍惜、保护地名文化。建立河南省地名文化博物馆,打造河南地名文化研究中心,全面保护和展示河南省地名文化。制定地名文化遗产评定标准和办法,建立省、市、县三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为各级古城、古县、古镇、古村落、古街巷地名竖碑立牌,标示其名称、释义、历史文化价值等内容,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给予有效保护。城市建设规划要注意保护利用地名文化资源,突出当地文化特色。保持原有街巷道路格局的延续性,新建道路、小区等地理实体尽量使用原有地名,对于已成为当地文化标志的古老地名,更要坚决继续使用。对于社会影响大、文化内涵深、传承价值高的历史地名,应恢复使用,对于近年已经消失的村落在原址立碑,详细记录其历史。
加强地名文化经济开发。充分开发地名文化的经济价值,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加深群众对地名文化的了解,增进群众保护地名文化的积极性。一是促进地名文化和旅游业相结合。地名文化的丰富内涵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对文化内涵深厚、区位优势明显的古镇、古村落、古街巷进行重点开发。淅川县荆紫关古镇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素称“鸡鸣三省”,历史悠久,从西周一直沿用至今,商业文化丰厚,古建筑遗存绚丽多彩。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有助于把荆紫关古镇打造成旅游热门景区。对于一些已经消失的著名景点通过原地重建可以延续历史地名,满足游客思古之幽情,促进旅游业发展。如洛阳古有八景——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天津晓月、洛浦秋风、平泉朝游、铜驼暮雨,历史上久负盛名,如今多被毁坏,根据现存条件,对金谷园进行重建,可以为洛阳旅游打造新亮点。二是促进地名文化和各类特色产品产业的结合。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产业,如怀庆山药、新郑大枣、道口烧鸡、沁阳驴肉、逍遥镇胡辣汤等,充分挖掘地名文化内涵,把地名和产品产业相结合,可以增加产品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助于形成品牌价值。
(作者:河南理工大学史德新、焦作马村区纪监委许紫艳。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2022ZT09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