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的文明密码⑦ | 试论汉字起源于中原地区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2-23 09:32

  编者按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古文字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2023年2月17日,安阳殷墟,“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活动开启,寻访汉字之源,盘点河南文化资源,阐释古文字等历史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信息。围绕这一主题,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特别策划“字里行间的文明密码”,通过专家学者阐释古文字里的秘密,揭秘中华文明密码,寻绎中国精神之缘起、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之由来。

  内容提要

  一般认为,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美国学者摩尔根在他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提出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这个观点得到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肯定。中国汉字的出现时间以前被低估,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诸方面考察,汉字的出现完全可以追溯到距今至少五、六千年的伏羲时代。

  《周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氏据河图洛书而画成八卦,八卦以象类物,卦象可以代表万事万物,具有载负信息、传递信息的文字功能,中国历史上曾存在一个卦画记事的时代,后来由卦画而发明了文字。原始数字卦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不少发现,往往由六个一组的数字组成,张政烺认为是数字卦,已成铁案。而把河图洛书和伏羲八卦均产生于河洛地区。大量存在于铜器铭文中的族徽文字是汉字之源,它们是中国最原始的姓氏,正是伏羲氏“正姓氏”时所发明的。羲皇故都和太昊陵均在河南淮阳。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也是黄帝的巫师。仓颉造字虽然有神话色彩,也存在着合理的内核。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梁村乡吴村是仓颉的故里,现存有仓颉陵和仓颉庙。根据考古发现,无论是主张汉字起源于夏初、夏商之际,还是商末,因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疆域主要集中于中原一带,汉字的起源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认为,汉字是以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象形符号(即乙类符号)为基础,并吸收改造了原始社会晚期流行的一些几何形记号(即甲类符号)而发展起来的。甲类符号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的关中地区,乙类符号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的海岱地区,而关中地区和海岱地区的枢纽地带正是中原地区,只有在中原地区才最有可能对甲、乙两类符号兼收并蓄,创制出中国最早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

  总之,我们认为,伏羲依据河图洛书而画成八卦,形成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并引发汉字的发明,最早的一批汉字应是族徽文字,伏羲氏画八卦、正姓氏、造书契,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从文献记载看,无论是伏羲画八卦、造书契,还是仓颉造字,都发生于中原地区。从考古发现看,以数字为代表的指事字,大概来源于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原始记事符号;而以象形会意为特征的汉字的主体部分,可能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的象形符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中国四方远古文化在中原地区不断交汇、融合、发展、升华,首先在中原地区形成汉字体系,放射出中华文明的第一线曙光。

  文字与文明

  如果说斧锤的发明十倍地增加了人类的力量,弓箭的发明百倍地延长了人类的手臂,那么文字的发明则无限地扩展了人类的智慧。文字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使人类在生产生活中获得的各种知识技能、各种经验教训可以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进行交流和传播,人类社会因此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一般认为,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美国学者摩尔根在他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提出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这个观点得到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肯定。

  文字是文明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可以说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诞生,同样,汉字的出现也正是中国古代文明第一线曙光。公元前3500年以前,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或称“钉头字”,稍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人创造了“圣书字”,距今都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只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一般也说中华5000年文明史,但就文字的出现看,似乎中华文明没有埃及和两河流域那么悠久。古史辨派大兴疑古之风,甚至把中华文明史打个对折,认为“东周以上无史”(胡适语)。其实我们完全不必如此自卑,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丰富,我们正一步步走出疑古时代。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诸方面考察,中国汉字的出现完全可以追溯到距今至少五、六千年的伏羲时代。

  伏羲画八卦与汉字起源

  唐兰先生曾根据大汶口文化发现的陶器符号,认为中华文明有6000年的历史,郭沫若也认为甲骨文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在此之前至少经历了二、三千年的发展。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认为伏羲作八卦与汉字起源有关。八卦以象类物,卦象可以代表万事万物,具有载负信息、传递信息的文字功能,中国历史上曾存在一个卦画记事的时代,后来由卦画而发明了文字。原始数字卦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不少发现,往往由六个一组的数字组成,唐兰曾认为是一种失传的文字,张政烺首先揭开了这一谜团,认为是数字卦,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已成铁案,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曾存在一个卦画记事时代的确证。

  《周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处的圣人指伏羲氏,伏羲氏据河图洛书而画成八卦。晋王嘉《拾遗记》卷一也说:“伏羲为上古,观文于天,查理于地……是以图书著其迹,河洛表其文。”根据学者的研究,河南孟津老城河边为“河出图处”,河南洛宁长水为“洛出书处”,而把河图洛书作为一项古代著名的文化成果和内涵丰富的文化观念,认定它产生于河洛地区。

  河图洛书和伏羲八卦均为原始的数字占卜图式。甄鸾注《数术记遗》描述河图为:“一与六共宗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四与九为友居乎西,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洛书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汉书·律历志》:“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原始的数字卦在金文和甲骨文中,被大量发现。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汉字起源于数字。于省吾先生断言:“中国的古文字自纪数字开始,纪数字乃古文字中之原始字。”“虽然几个集画字极其简单,但又极其重要。因为它是我国文字之创始,后来才发达到汉字纪事以代语言。”

  河图洛书和伏羲八卦曾具有文字记事的功能,后来原始的巫师们正是根据代表不同意义的卦象创制了不同的汉字。宋杨诚斋《易传》云:“卦者,其名。画者,非卦,乃伏羲初制之字。”刘师沛《文字教科书》:“八卦为字之鼻祖,乾坤坎离之卦形,即天土水火之字形。”《易·系辞传》云:“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事毕也。”由此可见八卦卦象具有记录思维、语言内容,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是一种记录语言和思维的工具,具有文字的功能。

  古人关于汉字源于结绳的记载、仓颉造字的传说、汉字源于八卦的命题其间是可以系联的,追根溯源,汉字起源可上溯至伏羲氏。写于战国时代的《易•系辞传》曰:“古者庖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孔安国在《尚书序》中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致,由是文籍生焉。”《论衡•齐世》载:“故夫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干干,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知(智)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牺作八卦以治之。”《汉书•律历志》也载“自伏羲通八卦,收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礼纬·含文嘉》:“伏羲德洽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

  众所周知,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有很多刻画符号,有的符号还在陶器上重复的出现,郭沫若认为它们是“画押或族徽”一类的东西。在甲骨文特别是金文之中存在着大量的族徽文字,在《金文编》中被列为附录,占很大的篇幅。这些族徽文字往往处于铭文的最后,就象今天书法作品的题款和签名,有的铜器仅有一两个徽号文字,用以标明铜器的族属。这些族徽文字的特点是象形性很强,有的甚至象图画,历代金石学家对此解释纷纭,但均不得其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郭沫若首先指出此种铭文实是古代民族之“族徽”,此后容庚在《商周彝器通考》一书中进一步认定这种文字类似于氏名。这些结论今天已为学术界所公认。

  裘锡圭先生是当今颇具盛名的古文字学家,他进一步认为:最早的汉字是族徽文字。“在上古,往往用家族或氏族的名称称呼个人,也就是说,人名往往就是族名。所以陶器上的记号大概都是族的标记。见于商周文字的某些族名和族徽,跟这种记号显然有密切的关系。在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常常用比当时一般文字更古老的字体,铭记器物主人的族名或族徽。我们称这种文字为族名金文。”“用象形符号表示族名,很可能是原始表义字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商代文字里写法特别古老的族名金文大量存在的事实,对我们的这种推测是有力的支持。”“我国古代表义字的产生可能跟象形符号的用作族名有密切的关系。大约在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在某些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原始的象形字大概已经相当流行了。在氏族林立的古代,在一个地区内流传着上百个甚至几百个用作族名的象形字,是完全可能的。这必然会推动原始文字进一步发展。”明代李挚《史纲评要•太昊伏羲氏》云:“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虽然这些族徽文字到今天大部分已经成为死文字,和今天的文字无法沟通对应,但它们却正是汉字之源,我认为原始的族徽文字是中国最原始的姓氏,正是伏羲氏“正姓氏”时所发明的,伏羲氏正姓氏和造书契是可以贯通的。

  中原是伏羲氏建功立业和终葬之所。河南淮阳被视为羲皇故都所在地,淮阳县城东南四公里的平粮台遗址认为是宛丘。平粮台遗址发现于1979年,是一座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晚期的古城址,平面为正方形,长宽各185米,城址总面积5万平方米,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因平粮台遗址的位置与文献记载的宛丘位置一致,因此被认为是“太昊之墟”。淮阳有关伏羲的地上文物遗迹还有太昊伏羲陵、画卦台、白龟池、女娲城等。据《录异记》载:“陈州为太昊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东关外有伏羲墓。”《历代陵寝备考》云:“太昊伏羲氏,风姓……陵在河南陈州府城北三里淮宁县界。”《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云:“帝崩,葬于陈,神农氏践位。”在淮阳县城北关,现存太昊陵庙,陵高20米,其上古柏参天。太昊陵早在春秋时已有陵,据《孔子家语》载:“孔子自卫适陈,陈侯启陵阳之台。”汉代立祠,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630)颁诏“禁民刍牧”。五代周世宗显德元年(954)禁民樵采耕犁。宋初太祖赵匡胤诏立陵庙,并于建隆元年(960)置守陵户。明代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重修了太昊陵,清乾隆十年(1745)又给予大规模修葺。今存陵园占地500余亩,多为明代建筑,分外城、内城、紫禁城,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鳞次栉比,殿宇琉金,楼阁掩翠,金碧辉煌,华彩璀灿。并存有历代碑刻200余通。被称为“天下第一陵”。河南其他有关伏羲的遗存还有荥阳汜水紫金山伏羲庙、上蔡伏羲庙与蓍台、商水伏羲祠、巩义伏羲画卦处、孟津负图寺等等。

  仓颉与汉字起源

  文献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记载颇多,“仓颉”就是“创契”之意。正如汉许慎《说文解字·叙》所载:“古者疱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制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可见结绳记事、伏羲八卦和仓颉造字是一脉相承的。仓颉号史皇氏,是黄帝的史官,他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迹创造了汉字。从历史角度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成熟的汉字非一人所创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创制汉字的应是原始巫师阶层为非一般的百姓。仓颉可能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过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薮篇》云:“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李斯《仓颉篇》:“仓颉作书,以教后诣。”《淮南子•本经训》记载仓颉造字时天地震动:“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王充《论衡•骨相篇》说:“仓颉四目。”后人多斥之为荒诞不经,但是装神弄鬼正是巫师所操之业,如果我们考虑到上古巫术的盛行情形并把仓颉看作一位远古的巫师,这种描述就是再合理不过了。文献记载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上古时代巫、史不分家,仓颉应该也是黄帝之巫。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梁村乡吴村是仓颉的故里,这个村子以前就叫史皇村,现在村里人还大多姓史。这里现存仓颉陵一座,占地70多亩,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陵前有仓颉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座殿内有寇准题的“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楹联,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像。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而据《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暤,……南方火也,其帝炎帝,……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北方火也,其帝颛顼。”黄帝乃五帝之中的中央天帝,其统治地域当在中原地区。又据文献称黄帝为有熊国君,《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也。”《帝王世纪辑存》云:“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路史·后纪五》注云:“(黄帝)有圣德,援国于有熊,郑也。”据此可知黄帝都有熊,其地望在现在的新郑市。准此则汉字的产生地域为中原地区。

  考古发现与汉字起源

  由于资料的局限,对汉字形成确切时间还无法确定,学界比较保守的观点对其形成时间的推测大约有如下三种观点:其一,主张汉字形成于夏初。其二,“汉字基本上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的时代,可能是夏商之际。”其三,认为“中国象形文字出于商代后期(盘庚、武丁以后)的卜人集团。”究竟谁是谁非,我们姑且不论,因为汉字形成的确切时间并非本文讨论的重点,但无论是夏初、夏商之际,还是商末,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疆域主要集中于中原一带。因此,即便依据汉字起源比较保守的观点,我们也可以断定,汉字的起源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只有当某种符号和语言相结合,用来纪录成句语言中的词,这种符号才可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而此前的各种零星的符号,我们最多只能称之谓原始文字。根据目前发现的资料,商代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可以完整纪录语言的文字,相当成熟,已经脱离了原始文字阶段而形成了完整的文字体系,正如郭沫若先生所推断:“单以甲骨文而论,已经是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系统。后人所谓‘六书’,从文字结构中所看出的六条构成文字的原则,即所谓指事、象形、象意、形声、假借、转注,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例证。文法也和后代的相同。故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代,毫无疑问是经过了至少两三千年的发展的。”商代甲骨文以前,可以记录语言的符号还没有系统的发现。但随着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主要是五十年代以来,与汉字起源有关的资料不断出土,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划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契刻在甲骨、玉石器等上面的符号。这些符号相当复杂,大题上可以分为甲、乙两类。甲类以几何形符号为主,可以把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仰韶文化早期符号作为代表;乙类以象形符号为主,以莒县陵阳河、大朱村等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尊上的符号为代表,良渚文化的一些玉器上也有发现。关于甲类符号,郭沫若在《古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说:“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于省吾等大批学者也有大致相同的看法。关于乙类符号,唐兰先生认为已是规格化了的成熟文字。但是,如果把是否能够代表语言即具备语音功能来作为界分文字与记号的标准,那么甲类符号和乙类符号均因为大多是单个出现无从证明是表音的语言符号,而均应排除在文字范畴之外,而归于原始记事的范畴。然而甲类、乙类符号均与文字的发明存在缘发关系的结论,却是学者们的共识。

  一般认为,汉字大概是以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象形符号(即乙类符号)为基础,并吸收改造了原始社会晚期流行的一些几何形记号(即甲类符号)而发展起来的。甲类符号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的关中地区,乙类符号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的海岱地区,联系关中地区和海岱地区的枢纽地带正是中原地区,只有在中原地区才最有可能对甲、乙两类符号兼收并蓄,创制出中国最早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所以,我们认为中原地区是汉字的发源地。

  依据现代部分学者的观点,汉字形成于夏初、夏商之际或商末,《史记·夏本纪》云:“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集解》引刘熙曰:“今颍川阳城是也。”则河南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很可能是禹都阳城之所在。商初的都城亳最有可能是郑州商城或偃师商城,二者均在河南;商晚期的都城殷墟也在河南安阳,据此仍可以的出汉字源于中原的结论。

  考古发现也不断证明汉字源于中原地区。距今七、八千年属于裴李岗文化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就已发现了和殷墟甲骨文极为相似的契刻符号,这些符号刻在龟甲、骨器和石器上,是迄今中国发现的较早的符号。一般认为夏代已进入阶级社会,应该有文字,河南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遗址和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特别是王城岗发现的三个符号,其形体与甲骨文极为想象,有的学者便认为这些都是文字,是真正的文字,“不但是仰韶文化及大汶口文化刻划符号或文字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开启了商代甲骨文的先河。”商代前的陶器符号在二里岗、南关外等遗址发现了30多种。其刻划形态和风格与偃师二里头遗址所见陶器符号的刻划形态和符号相近,且绝大部分都刻在大口尊的内口沿上,具有明显的递承关系。商代前期的文字资料虽然比较零碎,但已公认是文字。郑州白家庄出土的一个商代早期铜罍的颈部铸有三个蛙类动物的图形,唐兰释为“黽”字;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一件传世的商代前期铜鬲的口沿上也有一个“黽”,裘锡圭释为“耳”字,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发现了一些早于殷墟甲骨文的陶文,有“止”、“刀”、“目”等字。此外,郑州二里岗还曾发现两件商代字骨,一件只有一个“出”字,出于商代早期地层,一件字数较多但地层不明。这些文字资料大体上都发现于中原地区。而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可以完整纪录语言的文字体系商代晚期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这些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汉字源于中原地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伏羲依据河图洛书而画成八卦,形成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并引发汉字的发明,最早的一批汉字应是族徽文字,伏羲氏画八卦、正姓氏、造书契,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从文献记载看,无论是伏羲画八卦、造书契,还是仓颉造字,都发生于中原地区。从考古发现看,以数字为代表的指事字,大概来源于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原始记事符号;而以象形会意为特征的汉字的主体部分,可能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的象形符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中国四方远古文化在中原地区不断交汇、融合、发展、升华,首先在中原地区形成汉字体系,放射出中华文明的第一线曙光。

  【作者:李立新,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史学博士。】

  推荐阅读:字里行间的文明密码

  字里行间的文明密码①|宋镇豪:世界记忆名录中的甲骨文遗产

  字里行间的文明密码② | 朱彦民:从甲骨文说到中国文化自信

  字里行间的文明密码③ | 袁广阔:郑州小双桥遗址早商文字发现的意义

  字里行间的文明密码④ | 齐航福:字说“中国”,梳理从古至今“中国”的演变历史

  字里行间的文明密码⑤ | 李庚香:构建殷商学,探寻中华文明之源

  字里行间的文明密码⑥|张新斌:殷墟考古的主要收获和重要意义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