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黄河文明脉络探中原文化谱系 考古中原名城系列成果发布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2-23 10:30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河南则是摇篮里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中原”“中州”之称。河南境内自古以来气候温和,交通便利,我们祖先很早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河南境内,旧石器时代,东播西传,南来北往,中原沃野为必经之地;新石器时代,这里更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夏商周时期,河南已成三代文明的核心;两汉魏晋乃至隋唐,河南仍处于全国的中枢地位;直到北宋定都开封,还展现了中原地区最后的辉煌。

  黄天厚土不仅在河南造就了数以千计彪炳青史的历史文化名人,更是为河南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奠定了河南文物大省的历史地位。河南境内,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如群星散落,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仅河南省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位于全国前列。中国考古学是20世纪20年代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而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作为我国的文物大省,其考古发现和研究堪称中国考古学的缩影。新中国成立之后,河南的考古工作更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1年,由考古杂志社组织国内著名的考古学家评选出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河南省共有17项入选,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近些年来,每年都在评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河南省每年最少都有最少一项入选,最多一年(2005年)曾有五项入选,在全国各地是遥遥领先。

  此前,河南各地已出版和发表过多部考古发掘报告和数量众多的考古发掘简报,围绕这些重要考古发现的论述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以往的考古报告和简报往往就遗址而遗址,相关发现也是就发现而发现,材料和成果相对零散。本丛书的重点则是利用河南省四座著名的古都以及诸历史文化名城历年发现的重要考古资料,以时间轴为脉络,把历年来在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现的考古资料汇集在一起,揭示出特定地域内不同时期文物遗存间的相互依存和发展演变关系,揭示当地历代重要城址和区域文明历史变迁的轨迹,并根据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归纳出各个时期、各个城市、各个地域的黄河文明特征与时代贡献,从而进一步阐述生活在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如何利用黄河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创造出的灿烂辉煌的流域文明。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是经教育部批准、依托河南大学组成的两大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平台,是以黄河文明及沿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机构。为进一步探究黄河文明发祥及其历史演进,2019年开始,中心开展了考古中原系列丛书的研究和编撰工作。丛书之“古都系列”以河南境内的四座重要古都为依托,分别由《考古开封》《考古洛阳》《考古安阳》《考古郑州》组成。该系列已于2019年1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古都系列”出版收获成功的基础上,考古中原丛书又将成果扩大至河南境内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其他主要的文化名城,续编《考古南阳》《考古商丘》《考古新乡》《考古三门峡》等,作为“古都系列”的姊妹篇推出,命名为“名城系列”。其中《考古新乡》《考古商丘》两部近期也已经先后出版。

  考古中原系列丛书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刘春迎和河南大学文物馆馆长、研究员吴爱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河南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巍先生为丛书作序。丛书的另外几位作者,如《考古郑州》的任伟、刘彦锋,《考古安阳》的孔德铭,《考古洛阳》的史家珍、吴业恒,《考古新乡》的李慧萍、张自强、郭强,《考古商丘》的王良田等,都长期在河南文物考古战线工作多年,既有丰富的田野考古工作经验,又有较深的学术造诣,由他们担纲执笔,确保了本丛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名城系列”另外两部《考古南阳》《考古三门峡》目前也已经基本完成文稿,预计将于2023年年内出版。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