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德亮:以多元化路径传承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秀基因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2-23 10:40

  《周易·乾卦·大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国人民拼搏奋斗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特质。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发展壮大、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久经挫折而不屈、历遭坎坷而不馁,离不开自强不息的伟大基因和精神品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在五千年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自强不息逐渐凝练为民族、社会、国家的独特品格与文化基因,影响着整个民族政治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样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发展动力,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基因是当前凝聚精神动力、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亟须研究解决的重要命题,可以重点探索以下几种路径:

  一、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基因的研究阐释

  深入挖掘研究阐释包括自强不息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优秀基因的基本概念、精神内核,探索自强不息基因的内涵外延、形成脉络、时代价值、叙事方式、传承路径,尤其要深入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新时代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基因的表现、价值及地位、意义。要善于结合时代要求,概括凝练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基因的生成逻辑和科学内涵,通过阐释民族精神谱系的基因密码,激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要积极整合学术界、理论界、教育界、文艺界等优质资源,依托相关文化研究机构,以依托专项课题、委托课题等形式,借助课题立项、联合攻关等形式凝练研究方向,进行研究领域的拓展,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传承创新,凝聚相关研究阐释的强大合力。要通过举办高品质的学术论坛与研讨会,集中讨论中华民族优秀基因的相关议题,形成学术热点与学术品牌,组织业内相关专家学者以及从事文化建设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推动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进而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并定期推动成果展示与文化实践等交流活动,不断加强国内各相关研究人员之间的联系,努力打造有影响力的相关方向的研究与传播平台。

  二、以文艺精品讲好自强不息的民族故事

  准确把握解决好时代课题,抓住关键的历史节点和重大题材,将蕴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故事注入文学艺术创作,切实增强精品意识,努力推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兼备的小说、诗歌、散文、绘画、书法、舞蹈、戏曲、曲艺等文艺精品。中国文艺作品创作生产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民族叙事模式,对于中华民族优秀基因蕴涵的各类精神的表征要更多与个体命运、生命意识紧密相连,从对全景式的、宏大的历史观照聚焦到对于普通个体故事的关注,挖掘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的精神特质。文艺作品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等民族基因元素,浸润家国同构下个体经验与命运跌宕,铸就了中华儿女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斗志与生命意识,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要讲好蕴藏中华民族优秀基因的历史故事与当代故事,探索中华儿女在各个历史时期英雄叙事的模式,使其在参与文学叙事与文艺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大力彰显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要以项目化扶持推动发展一批具有品牌性、地域性的传递民族基因主题的文艺创作项目,实施文艺精品引领、文艺品牌创新、艺术驻地创作、文艺名家工作室建设、文艺创作基地培育、文艺人才引进培养、城区文化推广、在地文化挖掘传承等项目计划,打造文艺创作基地主阵地。要积极围绕平台、阵地、人才等关键元素精准发力,逐步培养形成文艺领军人物、青年文艺人才、文艺复合类人才为主体的文化创作生产专业团队,合力传承自强不息优秀基因,共同发扬优秀民族精神,助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三、以多元化渠道传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传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要认真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工作,切实保护好、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加大建设展示民族故事的公共文化设施,让民族精神“活”起来,将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遗产挖掘出来、展示出来。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项目,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借助公共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纪念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活动场馆,以免费开放文化书籍阅览、公益性文化主题讲座等为载体,为广大市民提供接受民族精神熏陶与浸润的服务。借助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讲述英雄人物、文化思想、历史事件等为载体,开发VR、AR智慧体验中心及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创意产品,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集中展现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辉煌成就。同时,综合应用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通过多维立体、实景虚拟、交互体验展示等生动演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积极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西瓜等相对成熟的新媒体平台传承民族精神,创作与传播能够彰显自强不息民族基因的文化遗址、纪念馆、器物、人物、事件、制度、口述资料等内容的短视频产品。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发相关教学课程,进行线上远程教育培训与微课程培训,推动中华民族优秀基因传播话语的大众化、通俗化、网络化、生活化转换。

  四、以黄河文化传承自强不息的民族基因

  利用建设国家黄河文化公园的有利契机,借助文旅融合项目讲好自强不息的中国故事。要精心设计文化旅游带,将其蕴含的人、事、物、气、神、魂展现好,以优质的文旅产业精品项目,呈现与传承自强不息的民族基因。积极推动黄河文化资源与旅游业态的融合发展,策划、开发一批研学线路、经典线路,支持一批领军性企业的发展,研创形态各异的、能够呈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创意产品。围绕全域旅游主题形象,构建多层次、全局化、整体性的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主题文旅格局,精心培育红色之旅、爱国之旅、生态之旅、寻根之旅、创业之旅、互鉴之旅,在区域旅游整体发展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优秀基因的弘扬与传承。积极创建特色文化教育培训品牌,利用新媒介、新方法、新技术打造融媒体平台,构建宣传与推介黄河文化传承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不同群体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类黄河文化体验互动活动,以融媒体为平台推动开展文化培训营、各类活动比赛节目,增强体验者对于黄河文化蕴含的民族文化基因的感受。精心组织策划推出一批文化演艺项目与大型影视互动体验项目,通过零距离接触黄河文化主题旅游,让黄河文旅品牌深入人心。同时,依托融媒体平台建设具有不同特色的专题演出中心、演艺剧场,利用新媒体技术将黄河文化融入互动体验项目之中,增强观众的参与度,进而增强对于中华民族优秀基因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作者:闫德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社长、研究员,该成果系河南省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安、安阳重要讲话精神委托重点项目“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秀基因研究”(2022DWT022)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