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强:加快河南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窗口机遇期。2022年11月工信部中小企业局抽样调查显示,89%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探索阶段,河南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阶段大体与全国同步。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河南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17327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85%,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67.6%。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必将对推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河南建设数字经济大省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河南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
(一)形成数字化转型强烈共识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答题。2018年起世界经济论坛与麦肯锡公司合作定期评定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范——“灯塔工厂”,富士康郑州园区等入选,这对全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挥了强烈的示范引领作用。河南省持续出台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持续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省政产学研各界强烈共识。
(二)大多数中小企业努力实施数字化转型
2022年上半年全省新增上云企业1.75万家,累计17.3万家,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广泛上云;累计建设省级智能车间641个、智能工厂278个;初步建立“1+37”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即1个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37个细分行业、特定领域、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三)多种技术方式探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河南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式如下:一是上云上平台方式。此方式减少企业软硬件资金投入,按需付费,从外部数字化平台按需随调随取满足算力需求,无需运维团队,这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采用的数字化转型方式。二是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方式。此方式实现车间和工厂各生产环节、全经营流程数字化,数字化经营效益显著,但资金投入大,选择此方式的中小企业相对较少。三是工业互联网方式。此方式数字化转型最彻底、效益最显著,但投资一般超千万元,转型门槛较高,选择此方式的中小企业最少。
(四)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依工信部数据,2021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是77%、49.8%、51%,取得经营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营收增加等明显成效。河南中煌节能电器公司、洛阳莱普生信息科技公司入选2021年全国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根据专业机构测算,数字化转型可使制造业企业成本降低17.6%,营收增加22.6%。
(五)支持政策日益完善
主要有:(1)顶层政策设计。成立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数字化转型战略工作专班,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及实施。(2)行业政策。2022年省工信厅分别出台水泥、钢铁、高耗能三个行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指南”文件,绘制行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加速复制推广高效数字化转型方案。(3)技术政策。出台促进企业上云上平台、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部署工业互联网、建设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等政策。(4)财政金融政策。设立30亿元的河南省数字经济引导基金,2022年出台财税支持政策等。
二、河南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至上的认知偏差
面对数字化转型,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将采用哪种数字化技术路径、哪种数字化技术方案及其落地等视为头等要事,不够重视其他方面,存在技术至上的认知偏差,不利于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质是深刻的经营管理革命,除数字技术外,企业的数字化经营理念、数字化发展战略,业务模式数字化、职能管理数字化、商业模式等方面数字化转型,以及数字化运营管理、数字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等方面协同推进,才能确保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成功,而不单单是采用数字技术问题。
(二)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机制尚未形成
大多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因战略模糊对数字化转型把握和执行不到位,即不善转。二是因数字化能力欠缺不能实施数字化转型,即不会转。三是因成本高、风险大畏惧数字化转型,即不能转。四是因缺数字化人才不敢实施转型,即不敢转。五是因组织模式惯性束缚不愿意转型,即不愿转。这些问题导致大多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战略模糊等,进而制约数字化转型机制形成。
(三)产业链协同数字化转型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制造业设备种类繁多、应用场景复杂,企业间设备接口不开放等问题普遍存在。工业品种类繁多、规格参数复杂、缺乏数字化标准。这些导致产业链企业间不易实现信任合作和价值共创,交易成本高而效率低,制约数字技术应用广度深度,制约产业链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据权威测算,2022年全国实现产业链数字化有效协同的企业占比约13%。河南矿山装备、智能农机等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居全省领先地位,实现产业链高效协同发展。总体而言,河南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融通发展格局基本建立,但制造业产业链协同数字化转型联动机制还没有形成。
(四)“小灯塔”企业较少
参照世界经济论坛灯塔企业入选条件,“小灯塔”中小企业一般指全制造价值链数字化、制造关键运营指标改善显著、企业数字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度数字化转型的中小企业。2022年11月工信部中小企业局抽样调查显示,处于数字化深度应用阶段的中小企业不足3%。河南中小企业数字化以上云上平台为主,实现工业联网、智能工厂等深度数字化应用的中小企业总体上占比较低,与全国情况大体相当,能跻身“小灯塔”的中小企业较少,对加速全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力、引领力还不够强。
(五)数字化转型生态较弱
具体如下:(1)生态发展驱动力不足。生态主导力强的“链主”企业如中信重工、天瑞集团等,数量不够多、带动力不够强。“小灯塔”企业较少,大多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2)合作生态较弱。中小企业与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及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等生态合作伙伴协同联动推进数字化转型合力还不够强。(3)支撑生态不强。企业高管急需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变革领导力培训较少,企业数字化人才缺乏及数字化转型信贷等缺乏,构建企业、市场及政府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还不够有效等。
三、加快河南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一)正确全面认识数字化转型
通过中小企业协会等行业组织或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组织中小企业领导数字化转型战略变革领导力培训班等,形式主要有专家理论讲析研讨、与数字化服务商等中介机构互动释疑、到同行或本地数字化转型典范企业现场参观研学等,使其正确全面认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变革本质。可由专业机构开发“河南中小企业领导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变革领导力测评体系”,全面评估中小企业领导数字化转型战略变革领导力培训效果,确保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坚强领导核心和组织保障。
(二)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机制
由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或第三方专业机构等逐企共同编制市场化、前瞻性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可行性分析报告,勾勒清晰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利益图景。战略模糊导致的不善转由企业领导数字化转型战略变革领导力培训解决。数字化能力欠缺导致的不会转由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等帮助解决。因成本高、风险大导致的不能转由转型服务商让利、财政奖补、数字贷等支持解决。数字化人才欠缺导致的不敢转由企业招募、政府帮助培训人才等方式解决。组织模式惯性束缚导致的不愿转由企业领导数字化转型战略变革领导力培训解决。通过强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力,政府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边际收益为中心出台政策,加强其数字化转型关联方一定期限内利益深度捆绑,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迫切问题,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协同联动强效驱动机制。
(三)构建产业链协同数字化转型联动机制
借助数字化技术平台,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打破时空限制建立数字化链接,形成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共创为主线,高效配置产业链资源,数据驱动的生产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新业态,大幅提高产业链生产、交易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倍增数字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效应。河南矿山装备、智能传感等少数产业链协同联动数字化全省领先,但全省其他产业链总体协同联动不足。政府应出台确保企业数据安全及商业秘密,促进企业相互开放数字接口、合理界定数字资产权益、加强数字化价值共创等互利、共赢的加快产业链协同数字化发展政策,提高产业链协同联动数字化转型整体效益。
(四)实施“小灯塔”企业发展工程
河南应以2022年8月工信部、财政部出台政策扶持打造全国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为契机,推出河南省“小灯塔”企业发展工程。加速聚焦打造一批在经营管理中数字化运用水平高、数字化提升经营效益显著、数字化解决方案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典范中小企业,“小灯塔”企业数量要比国家两部委在河南省扶持的“小灯塔”企业数量更多、产业及区域分布更广,作为河南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急先锋,示范引领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应出台专项政策,从扶持企业遴选标准、深度数字化转型指引、数字化转型效果评估标准、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及平台支持效果、税收优惠、财政奖补等方面聚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力,加快打造壮大“小灯塔”企业群体,成功实施“小灯塔”企业发展工程。
(五)加快数字化转型生态发展
具体如下:一是增强生态发展驱动力。持续提高链主企业如天瑞集团、中信重工等国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生态位,发挥其加快产业链协同联动数字化转型的龙头引领作用。发展灯塔企业如富士康郑州园区及“小灯塔”企业等加快数字化转型示范引领,加快推动更多中小企业实现深度数字化转型。二是大力发展合作生态。以产业化为导向,政府构建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等中介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促进其在规定期限内对服务结果负责,构建其优胜劣汰机制,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合作生态发展。三是增强生态支撑能力。健全政府、企业、市场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联动系列政策等,提升生态支撑力。应以加快数字化转型生态发展为中心,加强相关政策协同联动,有效形成支持数字化转型生态发展的政策合力。
【作者:李占强,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