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利: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思考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3-08 09:59

  摘要: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是培育时代新人重要的传统文化基础,与新时代大学生人格的培育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为贯彻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完善大学生美好人格,我们要深入挖掘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丰富内涵,促进儒家君子人格与大学生人格培育的相通,即汲取儒家君子人格中修身立德的精神,完善个体道德;汲取儒家君子人格中的奉献担当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儒家君子人格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进行挫折教育。

  关键词: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内涵;道德教育启示

  当代大学生是关系社会未来的重要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尤其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时代的新要求,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人格培育。而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儒家君子人格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社会教化功能,对人格培养起启蒙和指导作用,是培育时代新人重要的传统文化基础和历史心理依据,与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和现实基础。因此,立足时代要求,积极汲取君子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把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人格塑造回归到传统文化教育中,是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时代命题。

  一、“君子”的含义

  “君子”一词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概念,《尚书》《易经》《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均对“君子”有所阐释,其中,《论语》提及“君子”百余次,《诗经》更是有150余次之多,君子的内涵也在不断的解读中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君子”最初并不具备道德含义,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尚书•无逸》中记载:“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意思是人君在位不可沉迷于逸乐,必须先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然后处在逸乐的境地才会知道老百姓的疾苦。清代学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解释道:“君子,谓大夫以上。”指出君子是大夫以上官职的人,而这里的君子指的是具有权位的人君,而小人指的是无权位的百姓。此外,《诗经·小雅·小弁》中记载:“君子信馋,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这里的君子拥有“如或酬之”的权力,也从侧面说明了君子出身高贵、拥有权势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君主等级森严的时代,有赏罚权力的只能是位高权重的贵族或统治阶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君子”一词逐渐演变为思想高尚、具有良好品质,有道德、有修养、有风度的人。其中,孔子在“君子”德性人格的确立中起到关键作用。孔子将君子注入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内涵,比如“君子义以为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再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注释为“君子成德之名”,这里的“君子”为美德,君子将成就德行美德作为自己行为处世的根本。最终,孔子将“君子”发展成行为高尚、品行高洁、德行兼备之人,不仅是理想人格的典范,也是对一个人品格的最高赞誉。简言之,孔子将有位之君子发展成为有德之君子,深化了君子内涵,并且将君子人格作为士人理想人格,侧重于君子的人格培养。君子人格代表着“修己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态度和以追求理想化的社会为个人价值观目标,生动地诠释了立人、达人的社会现实主义关怀和追求。

  由此可见,“君子”一词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延伸出新的含义,成为对道德高尚之人的最高评价。儒家君子人格在历史的洗礼下积淀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深层次的传统文化意识,对当代的大学生价值塑造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君子文化”“君子理想”都是根植于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之中,我们在继承的同时也要深入挖掘其中的道德内涵,在深入解析的过程中使之与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培育融合在一起,以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

  二、儒家君子人格的思想内涵

  “君子”一词的概念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最终沉淀为儒家的一种理想人格。具体来说,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一)君子人格的思想核心是仁

  在个人的道德品行修养上,孔子曾说“仁者,爱人”,主张“君子”要有仁德之心,讲究仁义道德。《论语·颜渊》:“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由此可见,孔子认为,问心无愧、为人处世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才是“君子”行为的典范,是一个人的高尚品德修养的完美展现和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君子思想要求君子有仁德仁爱之心的同时,也主张国家施行仁政,《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儒家认为只有人人怀有仁德之心,国家施行仁政,社会才能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达到理想的大同社会。儒家讲究以德治理国家,谨慎处理国家事务,君主要施行仁政、勤俭节约、爱惜民力、爱护百姓。

  (二)君子人格的行为准则是义

  儒家将“义”作为君子思想的表现形式,认为君子思想与“义”是和谐统一的存在。君子坚持对道义的追求。《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通晓大义,小人只知道追求利益,孔子将君子和小人两种不同的人物面对利弊的态度进行了比较,展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君子”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自我人生价值观,在利益面前坚守本心不为外界利益所诱惑,一心追求道义,而小人一心趋向利益为外物所迷惑。此外,君子对“义”有着自我的见解。《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在面对富贵利益之时仍有着自己的坚持和立场,孔子认为通过不正当手段而得到的荣华富贵是毫无意义的,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要符合道义,不义的财富即使到来自己也不会索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三)君子人格的外在特征是礼

  儒家对礼乐之道进行了深刻研究,并将“礼”作为君子思想的表现形式。《论语》中多次记载孔子对“礼”的看法和观点,《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即使是知识渊博的君子,也应该遵守礼仪规范,用礼乐来约束自己,这是对社会秩序的遵守,也是对自我道德修养的提升,“君子”不仅学问要高,更要内外兼修、约之以礼。同时,孔子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礼”的重要性。《论语·泰伯》:“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孔子从恭、慎、勇、直几个不同方面论述了“礼”的重要性:只注重外貌的恭敬端庄,缺乏礼仪之人难免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只知道为人谨慎,却不知礼仪之人,难免让人觉得畏葸懦弱;只有勇敢胆量,却缺乏礼仪之人,时间长了难免会惹来祸端;心直口快之人,即使没有心怀恶意,也会因为缺乏礼仪、直言伤害得罪他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礼的重要作用,礼不仅是道德行为的社会规范,也是一个人言行修养的体现,从言行之中足以了解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风格。

  (四)君子人格的价值导向是智

  君子修仁、行义、守礼,其价值导向是丰富智慧、充实人生、奉献社会。“君子”拥有博学多才的智慧。《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博学,用礼仪来约束自己。要求君子应当在学习广博知识、学识渊博的同时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用礼仪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此获得自我完善、身心修养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满足,将学识与人品道德相统一,内外兼修,以求达到君子的标准。

  总之,儒家君子思想是“仁”、“义”、“礼”、“知”的结合,拥有为人处世的智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君子思想历经千年而不衰,在影响许多有志之士的同时,也不断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因此君子思想不仅在当时社会有着良好的教化作用,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君子人格的形成和培养是全面的,有利于构成全面和谐的现代社会。

  三、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启示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对广大青年提出殷切期望:“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概言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当心怀“国之大者”,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青春之我贡献伟大时代。而儒家君子理想蕴含着深厚的人格教育理论基础,在大学生的人格培育上具有积极的建构价值,可以培育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崇高人格,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因此,在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中融入儒家君子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汲取儒家君子人格中修身立德的精神,完善个体道德

  修养品格、树立美好德行是儒家君子有关道德养成的根本要求,《礼记·大学》即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即砥砺品格、恪守节操,这是齐家、治国的前提。此外,《左传》中记载鲁国大夫叔孙豹在外交应对时提出了“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死而不朽的方式有三种,最受人崇敬的是立德:博施众济,树立、坚守并实践这一伟岸的人格操守。概括来说,君子人格在克己修身方面所彰显的品德主要有正心诚意、勤奋好学、穷且益坚、重诺守信、义以为上、勇毅力行等,这些内在品质构成了富有华夏民族品格的“君子风范”。儒家经典《论语》提及“君子”百余次,对君子在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修养均有明确要求,比如“君子义以为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总之,君子人格理想是儒家修身立命的根本和治世准则,我们要把“君子人格”融入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当中,以“君子”文化和“君子理想”为新的切入点,利用文化内涵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增添新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动力。

  (二)汲取儒家君子人格中的奉献担当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为国奉献、勇于担当是儒家君子人格的优秀品质,君子修身立德的终极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中宪问篇对此就有明确的记录:“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孔子的学生子路请教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说修养自身品格、恭敬有礼。进而指出修己的目的是安顿他人,也就是兼济天下百姓。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对君子人格中关切家国、兼济奉献的精神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除了奉献兼济精神之外,儒家君子人格还具有勇于担当、刚毅有为的美好品质。《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儒家认为君子应当刚强坚毅,将修仁、安人为己任,这种刚毅有为、勇于担当的君子风范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无数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耿耿忠臣,谱写了一曲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动人篇章。在培育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时,我们应该汲取儒家君子人格中这种奋发有为、奉献担当的精神,促进大学生道德人格完善,使之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汲取儒家君子人格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进行挫折教育

  儒家重视对生命意识的发掘,儒家五经之一的《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认为,天周而复始、运行不休、刚强劲健,君子之行应该像天一样自立自强、坚韧不拔。《孟子》中进一步阐释了君子风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所谓大丈夫,就是君子人格的典范。孟子认为,君子应不被富贵迷惑,不因贫贱丧失气节,不因武力而屈服,应该品格坚毅、信念坚定、自强自爱,坚守品格而笑对苦难。这种坚韧的君子品格构建了我国古代士大夫的脊梁。比如,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但面对人生的逆境挫折却乐观旷达、坚韧不拔,他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时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折射出他虽身处逆境却旷达乐观、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要积极汲取儒家君子人格中这种豁达乐观、坚韧自强的精神,引导大学生在面对人生挫折时积极进取、自爱自强,把昨日君子转换为今日君子。

  四、结语

  儒家君子文化是儒家的文化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石。而儒家君子人格是一种丰厚的教育资源,在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过程中担当重要的教育角色,大学生又是年轻有活力的特殊群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要把握好他们对君子文化的认知,把中华民族的精神融入他们的道德人格中,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培养新时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君子,使他们秉承爱国主义的精神,以积极的姿态和高尚的精神品格去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新机遇、新挑战,实现高校德育工作长效进步,助力时代新人的培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向大会作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2]朱小芳.中华传统君子人格对高校人格培育的当代价值[J].中国高等教育,2018(4).

  [3]侯文莉.从君子人格到时代新人的转化与超越[J].广西社会科学,2020(3).

  [4]钱念孙.从中国传统树人体系看君子人格的普遍价值[J].学术界,2020(12).

  [5]赵娜.论君子人格的历史担当与现代范式[J].文艺争鸣,2021(10).

  【作者:魏小利,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儒家君子人格与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2022CJY059)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