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松:准确把握“两个结合”蕴含的重大价值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3-09 09:58

  “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党百年来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认知和宝贵经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两个结合”作出了深刻阐述。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为指导,准确把握“两个结合”所蕴含的重大价值,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重大价值一:“两个结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首先在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决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解决好“时代化”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曾经一度简单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照搬俄国十月革命武装起义的经验,结果严重脱离实际,使中国革命吃了大亏。因此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明确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任务,最终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同志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开始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开创、坚持、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实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着眼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而不是简单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或词句,才能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还在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决克服历史虚无主义、解决好“中国化”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理论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文化血脉,我们党历来注重这两种血脉的贯通和结合,从毛泽东同志创造性运用“实事求是”等中国文化哲学概念、确立“古为今用”原则,到邓小平同志运用传统经典提出“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从江泽民同志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到胡锦涛同志提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说明我们党始终做到了“两个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确立为党的宏伟目标,而且明确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身体力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重大价值二:“两个结合”明确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突出优势与思想文化宝藏,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重大时代价值,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实现现代化,只能从本民族的传统出发,绝不能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甚至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否则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使之更好对接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契合中国现代社会生活需要、展现出新的文明光辉,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党成立后,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国文化沃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认真吸收、改造和转化,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先后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丰富深厚的精神文化资源。由此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核心问题。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亲自谋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型传承工程,明确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原则。即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根本,以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关键,以分析阐述、回答解决现实问题为旨归,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萃取精华,将其充分融入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与现代结合、与大众贴近、与世界接轨、与未来对话,使马克思主义呈现更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应该看到,无论是创造性转化,还是创新性发展,既是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同时也是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虽各有侧重、各有所指,但二者互为依靠、相互依赖构成一个整体。其中,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与准备,创新性发展则是创造性转化的接续与提升。因此我们要把二者联通起来一体规划、一体践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以新的姿态走入现代社会、融入现实生活,为今天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我们党治国理政和自身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重大价值三:“两个结合”厚植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精神底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道路。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中,如果缺乏文化自信,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会被釜底抽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难以为继。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实质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过程。”这就深刻揭示了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底蕴。

  历史证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力量源泉、生生不息与发展兴盛的强大支柱。只有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富有的民族,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反之亦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千百年来,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越是困难的时刻,就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应该看到,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作为坚持“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国实际,放眼世界大势,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停留在具体内容上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进行了深度挖掘,尤其重视文化精神的阐发,以时代精神有力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我们要以高度政治自觉,切实用以武装头脑、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持续推进“两个结合”中,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得稳、走得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厚植强大的前进定力、精神底蕴!

  (作者:赵国松,中共焦作市委党校)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