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丝:以双碳经济引领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3-10 13:37

  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要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这是我国秉持新发展理念,认真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旨在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现低碳化、绿色化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以及“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立足“双碳”目标持续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已是应然之径。李克强总理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双碳经济引领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完善的环境政策体系驱动“双碳”目标实现

  以双碳经济引领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既要着眼长期规划,又要把握当前现实,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顶层设计,协同各方参与部署,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以完善的环境政策体系驱动“双碳”目标实现。

  一是确立以市场化规制手段为核心的环境政策体系,优化碳交易市场机制。要丰富市场化的要素,不断扩大市场交易的规模与品种。激活二级市场活力,充分挖掘市场的激励作用。扩大碳排放数据的披露范围,提升披露的碳排放数据质量,激励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碳排放数据的监督中。加大对碳市场参与者及第三方的规范考核与监管。

  二是增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政策设计。环境规制与碳规制既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也有一定的协同性。立足于“双碳”目标的迫切性,应适时统一二者顶层设计,科学把握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的整体性,明确协同发力点,建立联合管理体系,促进低碳转型目标的实现。在工业、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可尝试将碳交易与排污权交易统一为“环境权交易”,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

  三是关注策略规制因素,避免因某一规制链条的策略执行影响其他规制链条的治理效果。生态环境治理不能单方向地限制企业生产活动。通过增进政策间的协同,克服环境规制执行缺陷对协同治理的不利影响。通过发挥碳交易制度的减排优势来弥补地方政府规制策略选择给高碳企业带来的机会主义问题。在污染治理模式上,要将治标不治本的末端治理思路调整为根治污染的前端防治,倒逼清洁能源消费和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

  二、以科技创新驱动“双碳”目标实现

  科技创新有利于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在生态发展领域的研发与应用,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有利于释放经济发展潜能,拓展关键核心技术发展空间,为绿色技术进步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实现“双碳”目标,必须要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顶层设计,擘画行动路线,引领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技创新的扩散能力。加速科技成果使用权、收益权与处置权改革进程,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促进创新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应精诚合作,建立集孵化、开发、转移与试验等流程于一体的全链条机构,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政府以其内部蕴含的知识产权信息主动对接企业与市场技术需求,拓宽技术要素流转渠道,激活科技创新发展动力。注重创新技术研发,搭建创新协作平台,发挥技术创新在碳减排中的推动作用。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快绿色技术创新进程,将绿色技术应用在能源利用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是科学合理调配科技创新资源,协调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对于科技创新综合效率较高省份,应剔除科技创新投入冗余部分,并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战略重点,与欠发达地区“结对”,形成相互帮扶关系,缩小科技创新区域间发展差异。针对科技创新综合效率较低省份,当地政府部门应积极争取国家利好政策,增加对科技创新主体的资金投入,以培育支撑科技企业、科研机构与高端部门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努力追赶科技创新发达地区。同时,应成立专门监管部门,负责推动基层科技创新工作,解决科技创新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

  三是强化绿色科技创新支撑力。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绿色科技创新的推广应用,强化成果示范效应,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进而以绿色技术与绿色经济助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应扩大绿色科技创新开放,制定对外交流合作机制,为企业走出去进行中外绿色科技研发合作提供保障,进而为我国进行绿色标准化国际战略奠定基础。除此之外,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和监测认证机构积极参与绿色技术合作标准的制定,为科技创新促进“双碳”发展水平提供动力。

  四是加大区域人力资本积累,为科技创新驱动“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根本人力支撑。加快发展教育与培训事业,将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创新地区人才培养机制,健全教育培训与科技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应用科技的能力。深化劳动力市场与人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协作,为其应用科技创新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底层支持。

  三、依靠产业发展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绿色低碳发展为产业设定了清晰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会倒逼高碳排放行业改造装备、提升技术水平,推动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绿色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产业低碳化、绿色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方式实现全局性、系统性重大变革,全方位转型。要坚持依靠产业发展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一是完善碳循环的绿色发展体系。大力完善碳循环的绿色发展体系,拓展绿色发展范围、强化绿色发展力度,将绿色制度如绿色金融、绿色税收、绿色GDP核算作为保障,加快传统经济向绿色化转型,完善碳循环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多元化产业的绿色化。此外,还要将绿色化融入乡村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之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能源技术、打造大数据智慧平台,化解过剩产能,采取先进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因地制宜走绿色发展之路,培育绿色龙头企业。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碳减排效应。产业集聚能够共享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减少能源消耗,技术和知识外溢能够提高能源效率,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碳减排效应,推进“双碳”目标实现。能源效率提升过程中发生的技术进步通过区域交流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外溢,能源效率提升也会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碳减排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间要搭建创新交流平台,加强地区间交流协作,充分发挥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提高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要加快产业调整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合理控制企业集聚规模,避免乱扎堆、盲目扩张等现象发生,鼓励多样化产业集聚和产业链集聚,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东部发达地区产业集聚水平较高,资源和环境负担也较重,应在产业调整升级过程中逐渐将高耗能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也要注意协助中西部地区提升绿色科技水平和提高能源效率,避免大量高耗能产业迁入,加重承接地环境压力。另外,天津、浙江、广东等地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碳减排效果也比较明显,要发挥发达地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地区间交流协作,搭建资源、技术交流平台,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三是合理制定能源政策,健全财税激励政策和生态补偿机制。能源效率提升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双碳”目标实现,要保持节能降耗的能源政策,鼓励能源行业开发新能源并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占比虽降但仍较高,仍居中国能源消费主导地位,要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率。完善能源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的体制机制是能源领域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国能源体制机制改革面临重要机遇,要把握机遇,完善资源环境税收体系,推进能源产业组织结构性改革。要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危害性较大的商品纳入消费税,丰富资源税资源种类,依据“谁污染,谁纳税”的原则,对凡是从事污染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按课税政策规定征收生态税。同时,适当调高资源税的税率,对不可再生或者稀缺资源应加重税收,确保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是保经济稳增长,打造重点领域。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部署,打造重点领域,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产的先进制造、煤炭建材、文化旅游、通道物流、中医中药等生态产业以及推进多样化节能减排项目,通过要素聚集、搭建流域绿色生态产业平台,稳抓生态产业基础,打造竞合共生生态发展,抓重点生态发展格局,落实生态产业工程。政府政策要向节能减排、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为重点领域的产业进行倾斜,并加以资金支持,对这些市场潜力大的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加快产业园建设,推动高新技术应用与成果的转化,推动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发展,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低碳产业发展。

  (作者:刘一丝,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