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强:以文旅文创融合推动乡村博物馆发展
乡村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两个主要方面,河南地处中原,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有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史,乡村文化遗产丰厚。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我省农村、农业、农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传统乡村文化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许多宝贵的乡村文化遗产在此过程中湮灭,文化的同质性抹杀着差异性,现代性吞噬着传统性,“乡愁”越来越淡,“老家”渐行渐远,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危急、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各种乡村博物馆在中原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在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诸如总体上数量偏少、以非国有为主、发展资金不足,藏品不足、陈列单一、研究不深,对外交流偏少、专业人才匮乏、宣传推广不到位、民众认同度不够,展览吸引力与社会影响力不足等问题,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的需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根本在于发展乡村博物馆的动力不足、活力不够、能力不强。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为河南十大战略之一,力主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基本路线和主攻方向,坚持供给需求两端发力,以场景为核心打造文化展示体验新空间,以创意为手段塑造内容创作生产新体系,建设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以文旅文创融合为指导,可以有效解决乡村博物馆动力不足、活力不够、能力不强的问题,推动乡村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
以文旅文创融合为乡村博物馆发展添动力
动力是乡村博物馆发展的源泉,动力充足不仅可以使现有的乡村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吸引力,催生更多乡村博物馆的出现,使更多资源投入乡村博物馆建设与发展中去。乡村博物馆的发展动力总体上可以归结为资金和政策两大项,资金来源于政府或者市场,政策来源于政府。文旅融合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文化具有公益性、市场性双重特点,更多地体现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企业提供的有偿服务;旅游则是一种商业活动,主要是满足客源市场的消费需求。在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博物馆获得资金与政策的能力取决于政府对乡村公共文化需求的紧迫性、供给布局和文化市场、旅游市场的容量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乡村博物馆发展的动力取决于获得政府政策支持和发展所需资金,以及从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上获取资金的能力,取决于乡村博物馆在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分量、职能的发挥和对文化市场、旅游市场消费者需求满足的程度。
政府关于乡村博物馆职能和贡献点的关注可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寻找答案。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之一;“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文化公共服务是乡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从以上摘录的二十大报告相关表述中大致可以提炼出乡村博物馆满足政府关切的努力方向。乡村博物馆应该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履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进城乡社会与精神文明建设、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促进文旅深度文化等方面发力,并做出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如果乡村博物馆能够在上述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和贡献,应该大概率地能够获得政府的关注与重视,获取更多的政策扶持、资源支持和资金投入。当然,政府也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激励乡村博物馆在这些方面发力,通过减免税费、提供免租场地、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给予乡村博物馆政策支持,以及给予前期资金补贴支持和后期绩效奖补资金等方式推进乡村博物馆履行这些公共服务职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
文旅融合催生动力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消费市场,文化消费市场和旅游消费市场。乡村博物馆应该成为当地居民文化消费和旅游客源市场旅游消费的“打卡地”,在市场消费满足的过程中获得一定利益。博物馆虽然是非营利单位,具有公益性特点,但是可以通过扩展服务和延伸产品满足人们的文化与旅游需求“捞金”,获取发展资金,确保博物馆日常运行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村博物馆大多数是非国有博物馆,政府资金支持普遍不足,乡镇经济情势不同,有些地方政府虽有心发展乡村博物馆,但是未必有足够的财力发展或者把发展乡村博物馆作为优先选项。相对于国有博物馆和城市中的非国有博物馆,乡村博物馆资金压力会更大一些,更需要树立经营与开发的意识,加强文旅文创融合,拓展文旅产品,发展延伸服务,增加资金收入,实现“以馆养馆”。
乡村博物馆要积极融入乡村旅游和文化振兴大局中,注重“享受博物馆”理念,“把博物馆办成可以让人待着不走的地方”。要依托产品发展文化衍生品,打造博物馆文化IP,为顾客带来丰富多样、精美雅致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可以设置顾客咖啡屋、书店、乡村文化礼品店、乡村土特产店和乡村特色饮食店,打造乡村特色休闲空间,顾客可以买书、休闲、品尝特色美食、听文化讲座、购买乡村土特产、文化礼品与纪念品,提升参观的趣味性、公共参与度,营造雅致优美的文化氛围,增强顾客的体验感。加强乡村文化研究与宣传,包括创办刊物、出版相关书籍、策划学术研讨,甚至要做乡村文化普及。引入“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相关理念,丰富建馆形式和办馆思路,推动乡村博物馆灵活经营、综合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市场吸引。要强化文化展示与沉浸式体验,开展农事参与、民俗表演、手工体验、拓展教育等,比如某丝绸文化博物馆就提供机会让游客亲自动手参与制作,让顾客到养蚕室喂蚕宝宝,再到织绸、染色示范厂动手学习织绸和染布,然后到真丝丝巾手绘、制衣室为丝巾绘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某陶瓷艺术博物馆举办了“我型我塑”比赛,让顾客亲身体验陶艺创作制作过程。融入到乡村旅游与文化振兴大局中去,与乡村康养、研学旅游、亲子活动等乡村相关旅游产品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文旅文创融合为乡村博物馆发展激活力
文旅文创融合一个方面要加强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做好活化利用,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吸引。另一方面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把创新创意创造作为文旅发展的逻辑起点,强化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促进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省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指引下,依托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持续推动具有中原特色的国潮国风文化旅游业态出圈出彩,河南电视台“中国节日”红遍全网、河南省博物院文创产品空前火爆,刮起了一场文旅文创出圈出彩的“河南旋风”,激活了河南文旅发展的活力,展现了河南文旅品牌的魅力。
河南在文化传播、文创开发、文旅演艺、主题公园等领域持续出新出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实现了“快进一拍”“先进一步”。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在广大乡村地区乡村博物馆也不能缺席,而且其中似乎一般还存在着乡村博物馆创新发展的需求更紧迫,面对的问题与困难更多、更大,创新发展的任务更艰巨、路程更长的情况。乡村博物馆要进一步强化以创新激发展活力的理念,坚持“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发展主线,塑特色、强内涵、优服务,把乡村博物馆打造成为乡村文化展示体验新空间。
文旅文创融合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博物馆藏品的文化资源优势,以“旅”为载体,以“创”为手段,加强传统文化挖掘和利用,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用民众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传统文化故事,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文明建设。笔者认为应该从“文、创、融、特、专、亲”六个字上下功夫。“文”,即注重文化内涵挖掘。文化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旅游吸引的关键,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文化内涵并做好文化展示是基础性工作,当然这恰恰也是乡村博物馆的短板。乡村博物馆要注重藏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从历史、艺术、精神、文化、社会、工艺等层面进行研究,在“小文物”中做出“大文章”。“创”,即注重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和文化展示手段方式与文旅发展模式创新。要做好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做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关键、是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举措。要不断创新文化展示形式、载体形式和文旅发展模式,在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利用上、在文旅场景体验空间打造上、在文创产品设计上、在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管理机制上大胆创新、创意、创造,使用包括数字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和虚拟呈现等现代技术,满足不同游客多元化的文旅消费需求。“融”,即注重与其他经济文化发展要素的融合,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与现代人的物质、精神世界中。乡村博物馆要主动融入乡村社区,融入乡村旅游、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大局中,为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做贡献。要推动乡村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发展深度融合,让乡村博物馆成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推动乡村博物馆要创新文化展示与文化体验手段与方法,推进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尤其是让传统文化与青春时尚“联姻”,让乡村博物馆的传统味儿呈现出时尚范儿,让传统文化“潮”起来,借助乡村旅游、融媒体宣传、文创产品让乡村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特”,即特色化。乡村博物馆一定要因地制宜,反映本地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不可否认,乡村博物馆到处都是传统农耕器具、传统民俗物品的展示,特别是在同一地域农耕器具和传统民俗差异化不大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展品雷同、乏善可陈的现象,乡村个性化、特色化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很好地呈现出来,造成参观吸引力下降。相对于那些大型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更有条件在塑造特色上做文章。“专”,即专门化。乡村博物馆一般规模小,展览面积不大,各方面资源有限,难以做到“小而全”,要做专门化展示,不能面面俱到。每个乡村博物馆要结合所在乡村的文化资源特点,坚持“一村一馆一品”,确定一个文化主题,走专门化发展道路,不能游离主题、偏离主责。“亲”,即亲民。乡村博物馆是村民自己的博物馆,是依靠村民建设服务乡村文化、文明建设,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是村民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自信自强的依托,记录着村民们的生活、凝聚着村民们的关注、承载着村民们的文化自豪。乡村博物馆不能“冷冰冰”“高大上”,要有温度,要融入社区,与社区群众打成一片,零距离接触、高情感互动,要融入村民、走向大众。
以文旅文创融合为乡村博物馆发展增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乡村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的运营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虽然大家都认识到了乡村博物馆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本地遗产活化传承和文旅融合、乡村文化振兴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进而大力推动乡村博物馆建设,但是在快速城市化冲击下,乡村博物馆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规模偏小、管理不规范、专业性不足、资源梳理与研究不够、文化展示不力、专业人才匮乏、参观吸引力弱等问题。总而言之,乡村博物馆的专业质量不尽如人意,主要是专业人才匮乏。文旅文创融合强调乡村博物馆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赋能助力,突出文化与经济、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供给与市场、创新与发展的结合,为乡村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要素向乡村倾斜。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散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乡村传统文化遗产星罗棋布。当然,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乡村“空心”化日益加剧,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同质化、被破坏或难以传承与维系的境地。传统文化的根基保存与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让全省上下更加深刻地看到了建设乡村博物馆,挽救、保护、研究、传承展示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乡村博物馆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和政策机遇,极大地促进了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种专业文化资源要素“下乡”助力乡村博物馆发展。同时,文旅文创融合将文化创意与文化传承结合在一起,强调了文博单位的发展方向转型,促使文化和旅游消费成为拉动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文旅文创融合,不断放大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的市场潜能与“破圈”效益,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与创新展示为乡村博物馆发展提供了理念支持与思路遵循。
文旅文创融合强调供给需求两端发力,要求乡村博物馆围绕消费需求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乡村旅游和乡村文旅事业的发展为乡村博物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乡村康养、乡村休闲、乡村旅居、乡村研学等需求持续升温,“民宿+”为乡村旅游开辟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和推进河南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增长极,以民俗为核心的微型乡村度假综合体在全省各地遍地开花,乡村旅游示范村、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人文旅居乡村建设等助推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也为乡村博物馆争取各种建设资源、提升发展质量水平提供机会。
乡村博物馆增强发展能力关键在人才,在专业化的指导。一是政府牵线,加强相关高校、国有博物馆对乡村博物馆的帮扶指导,建立乡村博物馆与高校、国有大型博物馆的联姻帮扶对子,积极开展专家“下乡”、理论“下乡”活动。二是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可以“硬引进”与“软引进”相结合。三是落实“归雁计划”,吸引外地人员归乡创业或服务家乡发展。四是培养“土专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培养。五是聘请外埠专业团队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六是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加强与合作单位的人才交流与业务互鉴,提升博物馆发展质量与服务水平。
【作者:王勇强 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22年鹤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办民俗博物馆发展及公共文化职能研究”(批准号:HBSK202206)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