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扣: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五个着力点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3-28 11:4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举措。强化引领地位、突出广泛践行,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核心任务和根本遵循。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入脑入心”转向“见行见效”的新发展阶段,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中把握以下五个着力点:

  第一,以“乡土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把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土化路向,通过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倡导乡村新集体主义观念、培育乡村独特的公共文化、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方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构农村农民价值观念体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规约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土化转变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有利于筑牢乡村振兴的思想、精神与文化基础,又能够有力有效推动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

  第二,以“制度化”融入法治实践。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有内容良善、运行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为外在保障,也要有崇德向善、遵纪守法的价值观念作为内在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是全社会普遍承认、高度认同的主流道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法律法规才能凭借其充实的道义基础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被更多人所信仰和尊崇。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法律、法治层面的确证和保障,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各个方面加以落实,用法律的权威性来增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第三,以“规范化”融入社会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社会治理水平相互影响、互为补益,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能够将其“规范化”融入社会治理实践,在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导向性作用。首先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化”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其次要强化道德约束,借助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的行为规约功能丰富社会治理方式;再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向基层下移,赋能基层党组织不断自我完善,有效发挥惩恶扬善、激浊扬清的价值导向作用,培育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在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普遍认同并自觉践行的社会规范和行为习惯。

  第四,以“常态化”全过程融入学校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要求把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常态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首先要系统谋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优化“三进”理念、整合“三进”载体、创新“三进”方法、探索“三进”机制,切实提高“三进”工作的常态效应;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规范和要求“常态化”融入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成为校园环境和教风学风的文化底蕴和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原则、价值理念和价值规范;再次,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运用系统思维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各方面、各层次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系统推进,从而实现思政课建设有序高效、整体优化。

  第五,以“生活化”融入千家万户。价值观的践行最终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身上,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其真正被民众普遍理解和接受,成为大家日用而不觉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因此,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更为贴近生活的宣传、解读和阐释,以直观具体、鲜活生动的面貌呈现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人们的情感认同都是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生活化地融入家教、家风建设。人是环境的产物,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营造出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特别是要推动形成一种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知领悟并自觉践行。

  【作者:郑永扣,单位:郑州大学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重点项目“‘两个结合’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2022DWT026)”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