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贺:百年大党现代化求索之路的历史审视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3-29 15:50

  现代化是世界性潮流,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百年来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命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从深邃的历史深处走来。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山河破碎的景象。如今,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盛世繁华的气象。中华民族为何能从山河破碎走向盛世繁华、谱写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史诗?答案要从我们党百年奋斗的艰辛历程中去寻找,从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求索之路中去探究。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农业国”到“工业国”

  鸦片战争以来,在强势的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古老的中华帝国陷入停滞和衰败的困境之中,沦为西方列强瓜分蚕食的“猎物”,天朝秩序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使中华民族蒙难、古老文明蒙尘,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何以如此?从现代化的视角审视,在于中国未能赶上世界现代化浪潮,错失历史机遇,成为落伍者。如何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西方现代化的刺激和示范效应下,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救亡”和“寻路”的百年变革中,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难探索,沿着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这种层层递进的轨迹向西方学习,将西方现代化道路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在长期依附、效仿和追随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提出的无数个救国“药方”,都因水土不服无疾而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让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考并重构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中,不仅从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而且能够为中国提供现代化道路的新思路新图景。诞生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中国共产党,以无比强烈的使命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肩负起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使命。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满怀信心地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奋斗,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2]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中国的工业化,是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重要路径和根本任务,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战略目标,开启了建设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

  从世界现代化进程来看,工业化、现代化是强国的必由之路。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是100多年来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理想和夙愿,也是我们党的建国方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更加清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

  1953年8月,毛泽东指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3]并制定“一五计划”,开启工业化之路。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毛泽东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奋斗目标。[4]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穷,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5]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蓝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党的八大进一步提出“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6]并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的时间初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第二步,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接近或赶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15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再经过50年到100年的奋斗,将中国建成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党中央也提出发展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问题。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7]1957年2—3月,毛泽东在两次讲话中将“现代科学文化”列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整体构想之中。至此,毛泽东首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内容。

  经过“一五”“二五”计划的实践,党中央开始认识到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比单一地工业化的基础更加科学、更完整。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实现这个凝聚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和共产党人心血和愿望的伟大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党中央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走在前列。”[8]用“四个现代化”取代“工业化”,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认识的丰富和发展,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个现代化”建设受到“左”的干扰和破坏,现代化进程几乎中断。尽管如此,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构想。

  从1949年到1976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初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自主性探索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断探索和经验总结,探索和创造出既不同于西方模式,又不同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经过反复比较和思考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强国战略,反映了我们党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理想和信念,为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基础。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不仅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而且也是在可预见的未来通过艰苦奋斗可以实现国家富强的战略目标。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构想,中国进入世界富强国家之列,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始终成为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即便在艰辛探索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也从未停止对这一目标的追寻。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小康之家”到“全面小康”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访问欧美国家,被其现代化程度深深震撼,不由发出“知道什么叫现代化了”的感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西方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党中央领导层具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如何利用后发优势奋起直追,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成为党中央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转折关头,1978年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崭新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应时代潮流,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同年12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9]“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0]提出“小康社会”和“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认识的升华。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勾画出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规划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步骤,成为接续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路标。

  20世纪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前两步战略目标超额提前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将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细化,形成了“新三步”战略目标,勾画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第一步,21世纪第一个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四化”体现党的执政理念从以物为主走向以人为主的新阶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提出从“三步走”到“新三步走”、从“小康之家”到“全面小康”发展战略,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再到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是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完整勾画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彰显了我们党对稳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治理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两步走”新战略顶层设计,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勾勒了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更为实现这个蓝图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从经济现代化向治理现代化迈进,被称为“第五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四个现代化”是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第五个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破除新时代现代化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2021年7月,在建党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式开启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同时又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论断。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等进行了深刻阐释,进一步明确了党的中心任务、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曾经,中国百年梦想的现代化目标遥不可及,有梦却无路。如今,百年大党面对现代化的差距,既未气馁,又未盲目照搬西方现代化道路,而是立足中国,自主选择,吸收借鉴,经过艰辛探索,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

  我们党在探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农业国”到“工业国”、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小康之家”到“全面小康”、从“治理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从盲目照搬、缺乏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驱动、创新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开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中国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11]

  【作者:霍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研究”(项目编号:2022XWH00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1页。

  [2]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7页。

  [3]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6页。

  [4]毛泽东:《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页。

  [5]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83页。

  [6]《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15-316页。

  [7]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毛泽东文集》 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页。

  [8]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23-424页。

  [9]邓小平:《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小康社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7页。

  [10]《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968页。

  [11]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第1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