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立:领导干部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风险理论与实践逻辑阐释
摘要: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风险是新时代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正处于机遇与挑战俱在、风险与安全并存的发展时期。有效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新时代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风险的理论要求、实践困境及发展路径,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高驾驭突发事件风险应对能力,为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供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急处突能力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各国均面临着突发事件易发多发的困境,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也愈加凸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发展既面临着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着重大风险挑战。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强调,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敏感性,既要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切实提高领导干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新时代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提高突发事件风险的应对能力,有效识别、应对和化解突发事件,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领导干部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风险是时代之要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是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是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征程,无论是时间节点,还是运动规律,都充分显示了新时代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性,需要不断提高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突能力。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风险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但国际环境愈加复杂,而且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更加明显。首先,世界经济的新旧动能正处于转换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其推动的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挑战。其次,国际格局和力量的对比在加速演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势不可挡。2018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按汇率法计算,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接近40%。若这样的发展速度可以保持,2028年后将接近世界经济总量的一半。再次,全球治理体系在深刻重塑中,未来是要合作还是要对立、要开放还是要封闭、要互利共赢还是要以邻为壑,国际社会再次来到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因此,全球治理体系的走向关乎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关乎全世界的繁荣稳定。
(二)民族复兴战略之全局需要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风险
今天的世界对于中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隐患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内不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所以各种潜在的重大风险挑战易于被激发、被激化,重大风险呈现出整体上的易发多发、类型上的复杂多样、结构上的连锁耦合、影响上的能量巨大等诸多特点。首先是重大风险整体上的易发多发。当前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且其内涵和条件都发生了新变化,即在更高的发展起点上,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其次是重大风险类型上的复杂多样。依据不同标准风险可分为不同类型,如依据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自然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等。从风险种类和数量上看,我国所面临的风险挑战复杂多样。其三是重大风险结构上的连锁耦合。当前,各类突发事件与风险威胁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同类型的风险之间往往高度关联、环环相扣,呈现出连锁耦合的特点。最后是重大风险影响上的能量巨大。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高度压缩性、人口规模的超巨大性,以及矛盾问题的多样性、关联性,当前面临的风险挑战可能产生的影响能量更为巨大。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并以过硬的本领化解各种突发事件危机,就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强化底线思维,提升防范与应对重大风险与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需要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风险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唯有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保证各个工作环节都能将国家安全问题放在首位,才能保证人民安全和社会安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影响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的问题和矛盾仍然存在。比如,网络舆论乱象丛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民生保障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制度不完善、应对各种重大风险能力不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存在不少短板弱项;香港、澳门落实“一国两制”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国家安全受到严峻挑战。面对这些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防范与化解风险挑战、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是全面统筹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的主要内容,是适应新时代要求、解决快速发展下存在的风险隐患、实现安全保障能力升级的重要途径。
二、领导干部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风险的理论之基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推动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的风险与挑战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一)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风险要遵循马克思主义风险防范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
正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所言,现代化进程必然导致风险社会的来临,因此现代社会的各种风险强度空前加剧,风险环境空前扩张。风险作为一种现代性批判的元素符码和公共话语基质,早已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中。马克思主义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追逐、风险随之发生并演化成与资本如影随形的体系的这种现象,深刻揭示出了其风险的生成、生长、演化的各种发展形式和内在联系逻辑,而且从“风险根植于实践二重性”“风险是一种历史性存在”“风险的动态性”三个维度对风险意蕴进行了深入解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必然重视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风险,并使其成为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是中华民族行稳致远的核心,我们党也正是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进而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让我们党能够始终紧抓时代机遇、积极迎接挑战、稳步向前行进。通过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风险防范思想,通过科学研判和时时刻刻积极地、科学地应对防范各种风险,我们党实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风险防范思想的实践及创造性转化,从而高质量地完成了风险防范工作。
(二)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风险要批判继承“居安思危”基因,实现创新性发展
在2014年4月15日召开的十八届中央国安委第一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从历史兴替中得出的重要经验,也是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重大原则”。通过“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警示之言,可以看到我国传统文化对危机有着深入的认知,居安思危的思想深入人心。可以说,无论是在国家安全事件,还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人民群众都始终保有未雨绸缪的思想,这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样,中国共产党在面临巨大危机的过程中,也始终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将忧患意识贯彻于各项行动之中,因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正是因为一代代共产党人心存忧患,才能团结带领着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那么,新时代若要做好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就要时刻保持这种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并在危机风险面前始终保持不畏艰难的信心和必胜的决心。同时,要做到将防范风险落在实处,要注重细节,要明确方法,要对风险进行准确的判断,要从细微之处察觉风险,要根据事物发展态势进行准确判断,从而将风险遏制在萌芽之中,在风险发生的初期进行及时介入,将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将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以此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为社会平稳发展奠定基础。
(三)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风险要创新风险防范理论,实现时代性升华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将忧患意识融入治国理政之中,高度重视突发事件风险与危机处置问题,始终坚持风险防范为先、预判为先。要增强风险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到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建立良好的公共安全体系,就需要不断优化治理模式,将事后管理转移到预防管理,持续推动危机预案机制,从而逐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处理能力。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加强应急管理能力,注重应急建设,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用睿智的认识适应国内国际的变化;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通过精准研判,实现多维度的风险事件预防,用长远的战略眼光处理突发事件危机,要时刻保持风险防范的前瞻性和主动性,要从严布局、从长远着手,要始终保有强烈的忧患觉悟,形成防范化解风险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并形成马克思主义风险防范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指导,为新时代的风险防范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三、领导干部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风险的实践要求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改革发展及稳定任务,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与危机意识,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面统筹管理,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
(一)坚持党对安全工作的领导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担负起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的历史使命,百年党史就是一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鲜活历史。坚持党对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是实现国家安全的关键,也是有效落实防范风险、化解危机的核心。第一,党中央能够把握全局,以长远的目标谋划定位,在长期发展上下功夫,不断加强政策制定能力和宏观把控能力,不断健全科学研判体系,制定风险评估制度,构建防控协同部门,明确防控责任机制;不断创新,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保证有能力应对紧急事件和危机问题。第二,不断推动党集中统一领导,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将突发事件和风险事件的处理能力作为考量干部的重要指标,并针对防范化解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全面、科学统筹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突出优势。同时,风险防范化解相关法律体系也有待完善,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规范作引领,将防范化解风险工作落到实处。第三,发挥党统一领导的优势。集体智慧能够在重大事件处理上体现优势,并且通过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发挥我们党的组织优势,实现上下贯通、迅速高效、多方参与、精准施策。
(二)统筹发展和安全
要防范化解突发事件,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要保持统筹发展、安全先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应对灾难和突发事件时,要时刻保有处理公共事件的能力,要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我国灾害事故频发的现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应急管理,要完善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能力,进行全面部署。其中,底线思维是防范化解突发事件的核心思想,是一种忧患意识的推进和落实,这需要各部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进行战略部署,提前准备,积极应对。
(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要牢记“人民至上”的初心。在防范化解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时刻意识到人民的利益,将人民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提升人民的安全感。具体落实方面,一是要牢记人民群众是核心,防范风险工作要时刻体现人民的利益,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二是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根本落脚点,风险事件处理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要将人民群众作为应对风险和挑战的重要力量,在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要始终将生命安全作为最高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处理任何危机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核心。
【作者:王志立,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部副主任、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伦理建构研究”(2020-CXTD-07)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