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成: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原学研究和中原文化传承创新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4-03 13:21

  党的二十大是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百年大党再启新征程的历史节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近30次提到文化,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强调要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所以,我们社科工作者在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责无旁贷,而推进中原学研究、传承创新中原文化是其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由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研究员提出、倡导的中原学,作为河南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载体,正在研究和弘扬中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且具有广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原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中原文化又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核心和代表。

  历史上,由于中原地区率先进入文明时代,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对周围尚处于蛮荒时代的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得中国古代文明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像滚雪球一样逐步扩大,将周围地区不断汇入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这样,中原文化就以其独有的特性,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在中华文明史上发挥了独特作用。

  如果我们从中华文化和全国地域文化这两大参照系下来看中原文化的话,中原文化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精神特质,主要表现为:一是原生性与源头性。如:三皇五帝起于中原,文明源头发自中原,万姓之根始于中原,帝都之乡和圣贤居所定于中原。二是独特性和典型性。如:青铜文化高度发达,石窟艺术举世震惊,建筑文化异彩纷呈,陶瓷艺术精美绝伦,墓葬文化世人惊叹。三是开拓性与创新性。如:城市的建造,耸入了文明的门槛;文字的发明,启开了民族之鸿蒙;工具的创新,创造了两个伟大的时代;智慧的迸发,点亮了万古长夜之明灯。四是集成性与代表性。如:政治上风云际会,军事上兵家必争,经济上繁荣发达,思想上百家争鸣,文化上百花争艳,科技上硕果累累。

  由此可知,中国历史之所以在世界历史中能够一枝独秀,中华文明在世界五大古代文明中之所以唯一未曾中断,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之所以显示出大异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征,皆与其从摇篮到繁盛都深受中原文化的滋养和浸染有密切关系,与中原文化的思想内涵、文明形态有密切关系。所以,中原文化中有无尽的宝藏可以挖掘。也正是由于这种特质的作用,使得中华文明能够在中原大地上由“满天星斗式”发展到“月明星稀式”,由氏族部落发展到广义王权,由五帝传说发展到夏商周三代,并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正像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那样,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其中三千年在中原大地。可以说,对中原学和中原文化的研究具有广阔前景与重大价值,也大有用武之地。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大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深入挖掘包括中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富矿,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创造光耀时代的中华民族文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当前,作为探秘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原掌故》一书的出版发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一项有益工作,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一项有益工作,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闭幕会上提出的“坚定历史自信”要求的一项有益工作。

  (作者:王喜成 郑州工商学院特聘教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