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仓:以农业强省建设为支撑促进河南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4-05 10:22

  摘要: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河南历来在我国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方面具有传统优势。目前,河南以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全国1/10的粮食,为确保国家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面对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新目标,河南需要与时代同步,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并以此为支撑,通过较快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促进全省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农业强省,河南需要多措并举:以改革创新为农业强省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上有新担当,以乡村产业振兴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恒久之力在农业科技创新上下硬功夫,以更加充足的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

  关键词:农业强国;农业强省;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河南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23)02-0019-08

  收稿日期:2022-11-15

  项目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安、安阳重要讲话精神[2022DWT057]。

  作者简介:张占仓,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州,451464)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农业农村的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对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确实契合了我们这样人口大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使“三农”问题在国家战略部署中地位进一步提升,将为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更加充足的动能[2]。河南作为全国经济大省与“三农”大省之一,伴随国家战略部署力量的调整与优化,在由过去的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过程中,虽然已经有比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是也面临明显的短板弱项,针对性地探索推动农业强省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之路,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一、河南建设农业大省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三农”发展一直比较快,在全国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持续支持与河南长期努力下,河南在全国“三农”大省的地位不仅稳定提升,而且发展优势也逐步更加凸显[3]。

  1.坚定不移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建国初期,全国粮食生产水平比较低,粮食短缺是主要问题。1949年,河南粮食产量仅142.7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2263.6亿斤的6.3%,与耕地面积占全国1/16的比例大体相当。河南虽然是农业大省,但是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与全国的大致情况一样,粮食等基本农产品供给不足,经常需要从外省适当调入一部分粮食弥补口粮不足。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全省粮食产量开始较大幅度增长。1980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基本上达到自给有余。从1981年开始,河南省开始部分地向外供给粮食。1983年,河南省粮食产量达到580.80亿斤,首次跨上500亿斤台阶。2006年,河南粮食产量突破1000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0.1%,河南以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全国1/10的粮食,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供给基地,历史上曾经影响很大的“中原粮仓”重心回归公众视野,而且显示出新的发展活力。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的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要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与深加工,坚定不移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面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4]。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粮食供给紧张形势加剧,而河南粮食产量达1365.2亿斤,创造了粮食总产量的新高,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2%,为国家保障粮食安全供给做出重要贡献,确保了河南粮食生产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稳定地位(表1)[5]。2022年,全省夏粮播种面积8525.64万亩,夏粮总产达381.3亿公斤,播种面积和夏粮总产均居全国第一,而且优质强筋小麦周麦36“千亩大田”创造出亩产754.6公斤的新记录,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在特殊之年再次发挥了“中原粮仓”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6]。

  表1.建国以来河南省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年份/河南省粮食产量(亿斤) /全国粮食产量(亿斤) /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

  1949/142.7/2263.6/6.3

  1978/213.5/6095.0/6.9

  1983/581.0/7745.4/7.5

  2000/820.3/9243.6/8.9

  2006/1002.0/9960.8/10.1

  2020/1365.2/13390.0/10.2

  2022/1357.9/13731.0/9.9

  注:本表数据由作者根据河南省与中国统计年鉴与年度统计公报整理。

  2.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河南为什么能够在粮食生产方面大胆作为,勇于担当,确实与党中央国务院的一贯关心支持与河南几代“三农”人的持续坚守密切相关。首先,全省从上到下,都始终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耕地。因此,近些年河南耕地面积一直保持稳定状态,为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提供了最基本的土地资源保障。同时,河南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也特别给力,使耕地质量稳步提升。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信息,在省委省政府的持续重视下,全省2022年在建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超过1900万亩、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创历史之最。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8.9%。正是因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推进,使全省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7.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4个等别,为粮食稳产增产打牢了高质量耕地基础,高水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藏粮于地”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标准农田规模化建设,为全省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技术性支撑,特别是在2022年抗旱保秋中直接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做法已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激励表彰、连续四年全国领先。其次,河南还特别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培育方面一直硕果累累[7]。河南农业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小麦栽培方向学术带头人郭天财教授,研究首创了15亩连片平均亩产1064.10公斤的全世界同面积小麦最高产量纪录,并在国内率先创造了在同一块土地上小麦、玉米万亩连片平均亩产超吨半粮(1524.74公斤)的高产纪录,为小麦品种培育与栽培技术创新做出重要贡献。2011年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到鹤壁市农业科学院与著名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深度交流,并对河南对玉米生产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8]。2021年9月,河南省神农种业实验室在河南省农科院揭牌成立,省委书记楼阳生为神农种业实验室揭牌并发表重要讲话,省长王凯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颁发神农种业实验室主任聘书。该实验室致力于解决种业重大科学问题,攻克种业关键核心技术,培育突破性农业生物品种,孵化种业龙头企业,努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目标,着力打造现代种业强省,努力把种子这个农业“芯片”牢牢握在自己手里[9]。多年来,全省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新品种培育和动物免疫等专业领域一直业绩靓丽,人才辈出,在全国享有盛誉。2009年,河南省农科院动物免疫学专家张改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河南省农科院长期从事花生遗传育种研究的张新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1年11月,河南省农科院小麦专家许为钢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0]。由于农业科研工作扎实,河南省农科院成为河南省近些年全国农业系统产生院士最多的专业科研机构,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藏粮于技”的指示精神[11]。

  3.持续深耕粮食市场与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河南一直在高度重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做法,持续深耕粮食市场和流通两大领域。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郑州期货交易所开始试点运行。在现货远期交易成功运行两年以后,于1993年5月28日正式推出期货交易,开创了中国期货交易的先河。目前,郑州粮食期货交易市场基本上就是中国粮食交易的晴雨表。在粮食期货市场的带动下,既要让农民种好粮,更要让市场用好粮,稳定种粮预期。全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牢固树立粮食产业发展观,通过不断增长的种粮补贴,在支持农民做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让“小农户”牵手“大市场”,稳步提升种粮者的比较效益,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12]。目前,全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达80%,主食产业化率65%,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重要的特色产业,河南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和7/10的水饺,培育出双汇、牧原等闻名国内外的农业龙头企业和漯河市这样的全国食品名城。河南是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生猪、家禽、肉牛年屠宰加工能力分别达8300万头、11亿只和124万头,乳制品年加工能力达350万吨,均位居全国前列。双汇发展是全球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年产肉类产品逾4000万吨,猪肉年产能居全球第一位。按照省政府2023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在新乡、信阳等地开始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新业态,积极推进建设全国重要的预制菜生产基地。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预制菜工业企业主营收入突破1000亿元,为农产品深加工开辟新赛道[13]。著名畜牧专家祁兴磊带领科研团队先后历时21年于2007年培育成功我国第一头肉牛新品种——夏南牛,肉质细嫩,遗传性能稳定,主要肉质指标可与全球著名的日本和牛媲美,成为市场上影响力快速提升的高档牛肉,而且已经在其发源地泌阳县及周围若干县形成较大规模的养殖与加工能力,成为百亿级种养加产业链延伸的高档畜牧业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当地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大富民项目[14]。未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进军世界市场的高端肉牛品牌。其专业化饲养与规模化加工、高档化市场定位,也在快速改变我国演绎的数千年的把无法耕作已经衰老的耕牛作为主要牛肉消费的观念,促进我们牛肉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4.通过改革创新持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改革创新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不断注入新政策、新能量、新动力,尤其是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发展成效明显。从1978年以来的整个改革创新政策组合过程分析,由于不同时段城乡改革政策侧重点不同,导致城乡融合程度有较大波动。其中,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改革政策优先突破。所以,1978年到1981年期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3.00降低到1981年的1.83。198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提高了1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提高了34元,导致当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提高到1.98。1983与198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速加快,使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降低到1.65,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比最低的一年。之后,除1987-1989年之间农村居民收入提高速度快于城镇居民外,至1994年,所有年份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较快,使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升至2.88。从1995年开始,连续4年农村居民收入提升速度较快,到199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到2.26。1999-2005年期间,除2004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快外,其他年份全部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较快,使2005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提高到3.02,创出新高。2006年以来,除2008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较快外,其他所有年份均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从大的政策导向上高度重视农村的扶贫开发与收入水平提高,使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下降,至2021年,这一数值下降为2.12(表2),明显低于全国当年2.30的水平,说明河南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情况更好一些[15]。2022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指导意见》,提出20项举措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将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表2.河南省1979年以来代表性年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变化情况

  年份/1978/1980/1984/1985/1990/1994/2000/2003/2005/2008/2010/2012/2015/2020/2021

  收入比/3.00/2.27/1.65/1.83/2.41/2.88/2.40/3.10/3.02/2.97/2.88/2.72/2.36/2.16/2.12

  注:1978-199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根据当年生活费收入测算。2013年以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纯收入口径。2014年以后为实施实施城乡一体化调查的数据。

  5.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成为促进乡村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河南各地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且取得了日益明显的实际成效。自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后,河南乡村振兴推进力度加大,成效更加显著,促进了全省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16]。其中,在产业振兴方面,各地充分利用大中城市产业转移的机会,结合各地资源环境条件,积极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才振兴方面,以向基层派遣乡村第一书记的方式,促进了城镇大批人才沉下心来,为乡村发展服务,增添了乡村发展的人才功能。在文化振兴过程中,河南各地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丰厚的优势,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孝文化、家国情怀文化、传统乡村民间优秀文化等,促进了乡村文明水平的提高,也明显削弱了过去部分乡村不健康的一些文化活动。在生态振兴过程中,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推进环境整治与绿色发展的机会,通过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乡村生态恢复与绿色化发展,确实使越来越多的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和美乡村建设进步很大。在组织振兴方面,结合乡村基层党支部与村委主任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推行,特别是从城镇吸引回去一批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组织力量,更为乡村产业振兴带来了领头人的特殊人才资源,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特别重要的实际意义。正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巨大动能,为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发挥了空前的推动作用,显著促进了全省各地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二、河南建设农业强省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短板弱项

  从建设农业强省的视野分析,当前我们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还是比较突出的。据我们多次在基层调研所了解的到的情况看,至少在以下5个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或弱项。

  1.农村的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要素影响,河南农村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至今改善很大,但是与城市相比,不少地方仍然比较薄弱。比如高速公路,在我们国家已经建设20多年了,可现在有些县,包括离省会郑州几十公里的部分县,高速公路在全县覆盖面有限,加上高速公路开口很少,大部分乡镇上高速都比较费时费事,实际上是当地大部分乡镇还没有进入高速公路时代。包括不少县城就是如此,更不要说乡级和村级行政区了,出行不够便利,仍然是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道路通才能产业兴,产业振兴才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所以,进一步加快乡村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任务艰巨。另外,从建设农业强省的角度看,在河南这样天然降水量比较少的农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目前,伴随高标准农田建设,很多乡村农业水利条件有大幅度改善。但是,由于总体投资以及重大投资项目覆盖面有限,不少乡村水利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还是明显存在的,亟待进一步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利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现代化的水利基础设施支撑[17]。

  2.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站在国内看河南,不管是河南农业大学还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在国内都属于农业科技领域最靠前的一流梯队。但是,我们站在全球看河南,站位农业强省看今天,就会发现我们在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虽然我们河南是一个省,但有将近1亿人口,这种人口规模放到全球就是一个大国。然而,我们在全球著名的农业专家有多少呢?在育种上,在农业技术上,在田间管理上,在全球有影响力的专家有多少呢?所以,无论是全国建设农业强国,还是我们河南建设农业强省,继续大幅度提高投入水平,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以引聚人才为核心,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加快培养培育一批在全球与全国农业科技领域有重要地位的专家势在必行。

  3.乡村产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

  经过党的十九大以来的积极探索,虽然我们河南省已经涌现出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10种乡村产业振兴的地域模式,而且确实对当地农民提升收入水平产生了直接作用。但是,我们在基层深度调研时看到的情况是,到目前为止,仍有约2/3的乡村缺少乡村产业,甚至乡村产业振兴还没有起步,一个乡,或者一个村,基本上没有什么乡村产业发展,更没有发展潜力巨大的地方性特色产业。当地农民仍然是以外出打工为主,而且由于农民职业培训没有跟上,很多外出打工者,主要是干一些最一般的工种,所得工资待遇较低,无法适应农业强省建设的新需要。因为大部分乡村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直接影响当地农民收入水平有效提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需要尽快补上的短板之一。

  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仍然偏低

  近年来,作为农业农村大省,在国家扶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利好政策支撑下,尽管河南农业农村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确实促进了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但是,河南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明显偏低。2021年,河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533元,而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91元,浙江省为25415元,广东省为22306元,河南只分别相当于这三个省的65.4%、69.0%和78.6%,差距比较明显。我们调研分析认为,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是不少乡村产业基础薄弱,有大量农民仍然依靠外出打工提升自身收入水平。借鉴沿海地区发展的经验和河南省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成效显著县市的做法,只有更加务实地把乡村产业振兴抓出成效,大部分乡村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才能在家门口就业,收入水平较快提升才会有保证,而且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才会更好。伴随乡村产业振兴步伐的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比较充分的话,当地财政收入水平也会较快地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才会得到根本性解决。

  5.农村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这些年,在全国环境污染攻坚战过程中,大中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尤其是大中城市河流黑臭水体治理、工厂污染治理、重点大型污染企业治理等成效显著,为我们探索出了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有些乡村环境改善力度也很大,展示出乡村独有的天蓝地绿空气新鲜的优美环境优势。但是,现在仍有一半以上的县乡,乡村污染治理仍然远没有到位,甚至部分地区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不少乡村垃圾围村、黑臭水体较多等问题比较突出,农药、化肥的面源污染更是普遍存在。此外,由于前些年高污染企业的存在,造成河南部分乡镇到目前为止仍有一定面积重金属污染区域,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种植,直接影响当地乡村产业发展,也非常影响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按照党中央高质量发展的新部署,通过系统的规划与全面的综合治理,较大幅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农业强省过程中一个需要高度重视、而且需要投资较多的重要难题,必须想方设法进行破解。

  三、推动河南农业强省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为我们从长计议破解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指明了持续努力的方向。同时,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农业强国,为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在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农业强国建设如何推进进行了非常明确的部署。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之一,在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需要持续担当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步伐,为建设农业强国做出积极贡献,并通过农业强省建设,全面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推进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河南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我们研究认为,建设农业强省,促进全省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需要重点抓好以下七大战略举措。

  1.以改革创新为农业强省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面对建设农业强省的新目标,持续深化城乡改革,激发城乡可持续发展活力仍然是我们最为有效的法宝。针对目前影响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通过系统化、深层次、多方位的改革,激活城乡协同发展的活力,特别是加快打通城乡生产要素流通机制,使城乡之间土地、资本、人才等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基本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问题,一直受制于多方面的法律障碍与政策阻挡。在经济学上最为关注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至今仍然是经典。而劳动依靠的各级各类人才支撑,一个城乡户籍制度,确实抑制了各种人才的流动,特别是对特殊人才流动发展不利。城乡土地流动与开发利用依靠的是相关的法律与政策法规。近些年,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全国人大直接修改了原来的《土地法》,企图搞活城乡之间土地自由流动难题,但是时至今日方方面面制约土地要素流动的实质性难题仍然没有解决。在大中城市建设用地寸土寸金的今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却仍然大量闲置,相互之间不是没有需求,而是相关政策法规限制多多。所以,亟待进一步探索城乡之间土地合理流动的政策法规支撑机制。只有逐步打通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正常流动机制,协同盘活城乡各类要素资源,才能够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更具活力与可持续能力的政策法规支撑。

  2.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上有新担当

  继续发挥中原粮仓的传统优势,力争为全国粮食再增产1000亿斤贡献1/10份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将启动粮食总产量再增产1000亿斤的工程,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对于我们这样人多地少的大国来说,端稳自己的饭碗,始终都是涉及全体百姓切身利益的第一大事。只有持续不断提升我们自己的粮食生产能力,才能够确保我们人口大国吃饭问题稳定与可靠。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实际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粮食总产已经连续8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左右。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供给方面,河南从2010年以来的这一轮粮食生产能力提升过程中,为国家做出了大约增产1/10的重要贡献,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评价。在新一轮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再提升中,河南要体现新的担当,努力做出新的贡献,力争承担全国1/10的增产份额,在现有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的基础上,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再增产粮食100亿斤,把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升到1400亿斤以上的水平。同时,要学习借鉴永城市、临颍县等地的做法,通过粮食加工业业规模化发展,在全省各地上持续打造一批粮食等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全面提高粮食产业的经济效益,为当地农民提高收入水平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3.以乡村产业振兴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经过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各地的持续探索,尤其是我们承担世界银行“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探索与政策支持研究”[TCC6-(B06-2019)]项目在全国和全省作了持续3年多的系统调研,深刻认识到乡村产业振兴是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最给力、最管用、最有效的方法,更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难题的直接途径,也是不同区域发挥地方性产业优势、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只有把乡村产业全面发展推动起来,农民在家门口可以就业,不仅可以较快地提高实际收入水平,更能够大幅度提升农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是帮助农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最佳方法,有利于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当然,发展乡村产业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与原来的相关产业基础以及人才供求情况,科学规划,大胆探索,确实立足于为当地培育能够长期生存与发展的特色产业,比如在平原地区发展平原农区确保粮食安全的粮食产业,在丘陵山区发展全域旅游产业,在特色农产品产地发展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与加工产业,在种养加基础条件较好的丘陵地区发展种养加产业链延伸产业,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沉淀丰厚的乡村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在服装产业相对集中的乡村发展服装产业集群,在水泥原材料集中的山区发展规模化的水泥等建材产业,等等,各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中要积极探索更多具体路径。目前,乡村产业发展同质化比较普遍,这是地域缺乏特色的一种表现。各地科学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乡村产业,而且要形成规模,打造成产业集群,其核心竞争力就容易形成。一旦当地有了较好的乡村产业发展基础,当地农民收入水平加快提高了,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就会全面推进,乡村发展水平较快提高就有了产业保障,城乡融合发展就拥有了全面融合的经济基础。

  4.以恒久之力在农业科技创新上下硬功夫

  针对建设农业强省的新目标,仅仅依靠过去积累的农业大省的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基础是不行的,因为大和强毕竟是两个概念。伴随科技创新能力的稳定提升,农业强省建设更多地依赖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按照党的二十大的系统部署与我们河南省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全面布局,要一体推进种业基地、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省级农高区建设,引导全省种业科研资源向“中原农谷”集聚,持续在小麦、玉米、花生、油菜等新品种培育方面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与水平,尽快彻底破解种业被部分发达国家“卡脖子”难题。加快推进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努力打造小麦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区、黄淮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典范区,启动建设一批省级农高区。持续支持河南农大联合国内优势科研力量、龙头企业申建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强化河南省小麦科技研发优势、优良新品种优势与小麦产量占全国1/4以上的集中产区优势,打造影响全球的农业创新高地,为国家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加大农村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人才的培训、培育和培养,为农业强省建设铺垫人才基础。

  5.以更加充足的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打基础工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粮食等农产品保障供给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时期,河南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直接指示精神,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整合资源,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相关项目实施,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使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初见成效。进入“十四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2021年和2022年,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规模扩大,至2022年7月,全省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占全省耕地的67%。2022年9月1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制定印发《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该《规划》实施后,预计到2025年河南全省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将达到78%,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率达到45%,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将为全省粮食产量稳定持续增长提供高质量耕地基础保障。

  6.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河南是农业农村大省,面对全国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历史潮流,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势在必行。2020年4月,河南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用3-5年时间,推动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力争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农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90%以上,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构建乡村数字治理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19月,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全面推进农业数字化。2022年8月,省委书记楼阳生在全省数字化转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农业数字化发展典范,构建农业物联网,大力发展数字田园、智慧养殖、数字种业等高端农业新业态,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中,以数字村庄、数字田园、数字果园、数字菜园、数字茶园、数字菌园、数字药园、数字花园、数字牧场、数字渔场等“一村九园”为抓手,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全省以构建农业物联网、发展精准种植和养殖、推广农产品数字营销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力争到2025年,农业生产数字化率达到30%以上;以完善乡村数字设施和提升乡村数字治理能力为重点,全力打造数字乡村。力争到2025年,打造60个以上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伴随数字乡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的精准化、科学化、智慧化管理将逐步形成全新的现代信息体系,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现代信息系统支持。

  7.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

  党的领导是“三农”工作持续保持优先发展的主要动力,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始终我们进一步促进农业强省建设的根本保障。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凡是交通条件很好,环境生态很好,乡村产业发展好的地方,基层党组织都很强健,党组织的产业发展能力、市场驾驭能力、服务意识都很强。所以,在坚持“五级书记”抓“三农”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尤其要选好配强基层党支部书记。只有在更多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乡村振兴,农业强省建设,才能拥有更好的一线干部队伍支撑。

  参考文献(略)

  该文发表于《区域经济评论》2023年第2期,第19-26页。

  (作者:张占仓 河南省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省社科院原院长、研究员)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