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英: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助推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县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城乡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有效推动人才、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形成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化、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产业升级,为县域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地区整体的工资性收入,从而激活消费潜力、扩大内需,推动县域的消费结构升级,并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较大成就,为全面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通过完善新型城镇化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分类打造县域产业优势、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要路径,以县城为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助推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畅通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以制度完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保障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充分整合利用要素资源,能够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此需要完善新型城镇化制度,不断深化关键环节改革,坚决打破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形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保证制度改革的高效性,创新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大兴调查研究,根据当前社会发展背景和居民需求对滞后、不合理的住房、土地和社会保障等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比如长垣坚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激活了农村土地市场价值,为县域经济注入持续发展新活力。此外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破除城乡流动壁垒,使农业转移人口与原有县城户籍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助力县域经济社会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和生产要素集聚,在推动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为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足够资源。河南省县乡财政困难,难以承担县域建设中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所需要的大量投资。因此省市财政应当加大对县域的支持力度;地方要积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金融对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各类企业发展壮大搭“梯子”、筑“跑道”,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吸引集聚各类发展要素,多渠道、多路径筹集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
二、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传统城镇化过程中以要素驱动为主导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其发展是通过创新驱动,激发新动能,持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优化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需要积极探索符合河南县域发展实际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重视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应积极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正向引导作用,河南省在财力、科教资源上无法比肩发达地区,因而要积极鼓励和吸引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重视和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和支持,为创新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此外营造包容、协同的创新环境,鼓励创新、服务创新、尊重人才,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考虑到县域内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需要最大程度优化配置资源,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保障人才施展才干等手段,实现县域科技创新资源的最优配置。
找准县域创新方向,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河南省县域科技创新主体多为中小型企业,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创新成果产出较为薄弱,因此需要引导企业将创新的着力点转向实际的生产生活问题中,以生产优质产品为出发点,改进流程细节、生产工艺与技术水平获取经济效益。此外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历练等育人机制,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要关注到县域内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给予一定的政策帮助,不光要培养人才更要留得住人才,为县域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创新资源共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跨区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鼓励河南省县域内产业借助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力量,积极加入联合技术攻关,建立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关键技术和新产品重点研发。同时进一步依托数字通信技术,实现跨区域高校、企业研发中心、科研院所等在科研基础设施、科技文献和科研人才等资源上同县域共享共用,形成创新合力,打造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2021年商丘市“三县一区”纳入科技部“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积极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内外创新资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分类打造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基,河南县域产业的发展应遵循县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选择与县域优势要素相契合的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找准地方特色进行错位发展,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当前河南省结合县域发展实际,将全省县域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发展和生态功能三类,针对不同类别的县域寻找特色产业发展路径。
优化开发县应积极发展优势产业,承接城市的产业链条延伸。优化开发县应凭借自身良好的经济优势,主动探寻本地发展转型提质,重点开发具有河南省县域特色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县域产业配套设施,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转型、现代服务业专业化升级,培育壮大自身优势产业集群,增强县域产业支撑能力与产业基础。同时积极承接邻近大城市人口、产业、功能等要素转移,融入都市圈建设。县域产业与城市产业有机衔接,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实现产业配套、功能互补的城市和县域协调发展格局,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重点发展县要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并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业价值。在稳固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上,根据河南省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开发,从而形成由农产品粗加工向农产品综合利用加工方式转变的发展格局。同时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模式,借助农村电商等手段拓宽市场流通渠道,打造农产品供应链,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提升农业附加值。
生态功能县要坚持城镇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并重,筑牢绿色底线。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进城镇化建设,避免发展经济效益好但生态效益差的产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河南省县域生产生活绿色化,释放生态资源优势潜力,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构建绿色化产业体系,培育生态环保产业、清洁能源和生态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县域的生态经济实力。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当前以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为代表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制约河南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痛点,也是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填平补齐的短板。河南推进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满足县域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从而有效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也能引导大城市的人才、资本向县域转移,提升县域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推动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稳步提升资源投入,增强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力度能够有效破解长期制约县域发展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瓶颈。河南省县乡政府应当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综合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将资源尽可能多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提升县域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但公共服务建设也要与经济发展相配套,不能脱离实际。另外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市场与社会资本投入到公共服务建设中。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在完善好交通、通信和物流等市政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和养老等社会保障措施,提高县域公共服务可及性,逐步缩小河南省县域和城市之间的社会福利差异。同时统筹规划县域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空间布局,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的能力,促使更多县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向乡村地区延伸,最大限度实现县域内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以满足人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有效落实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供给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能否落到实处。河南省地方应当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公共服务供给评估制度,对县域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进行全面评估,并将其纳入县乡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地方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力度,提升关乎百姓福祉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能力,促进县域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落实。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河南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分类打造县域产业优势、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是实现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对我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王淑英 李一锋 单位:郑州大学管理学院 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2022JC51)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