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富: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于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根本所在,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软实力。“天地之大,黎元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敬德保民”“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夫民者,万世之本也”等等,无不彰显着传统文化人民本位的价值依归。可以说,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在逻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执政理念中最为核心的历史逻辑。面对2035和2050两个现代化的关键目标,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增强历史文化自信,不断丰富发展“人民至上”的内涵外延,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目标与过程相互统一的高质量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动态协调的过程。整个“十四五”时期、2035远景目标和2050宏伟目标都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点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等不得也急不得,最重要的是首先把蛋糕做大,然后再考虑把蛋糕切好。但是,无论何时何地,一定都要牢记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成为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是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由中国人民书写创造。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不动摇不折腾,不断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同时,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破解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瓶颈问题,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法治,优化营商环境,肯定和支持地方和企业、社区的首创精神,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民是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创造者,发展成果理应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中国式现代化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发展红利不能只惠及少数人,更不能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让全体人民分享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一方面,坚持共建共享,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物质生活问题。另一方面,大力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切实解决广大人民更加关注的精神生活贫乏问题,推动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同步富裕。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2023年既是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起步之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巨大挑战。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项目、谋发展,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统筹推进河南现代化建设布局以及政策、项目、人才、平台等支撑措施,形成更多新兴产业创新集群,提振居民消费、企业和市场信心。铆足干劲,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扛牢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历史重任。
【作者:田文富,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委托号2022DWT017):《民为邦本思想的渊源与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