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文华:以六大融合创新推进地方院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4-13 14:29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提出,双一流高校要率先建成一流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一流专业成为全国高校“质量革命”应然之举。推动“四新建设”(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全国各类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共同发力,助推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群。但地方院校与双一流院校在办学资源、办学定位、办学实力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地方院校该如何结合自身特点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研究内容。本文运用共生理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提出以六大融合创新推进地方院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共生理论是由生物学中的“共生”概念演化而来,其本质是通过合作互补、优势共享、协同共进实现一体化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模式和状态,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基本元素形成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被不少学者运用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等研究。共生理论运用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具有很强的契合性,专业建设就是由诸多类型共生单元通过创新各类共生模式,构建有利于各共生单元发展的共生环境,实现专业建设在共生聚合中高质量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有机体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活动的产物,社会内部各构成部分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通过各种交互活动形成一个既相对独立而又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结构和规律的科学理论,也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对于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本质上而言,院系也是一个小型社会有机体,其专业建设也需要内部各相关生命体通过各种融合创新形成互为促进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基于共生理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地方院校应积极主动打破壁垒聚合力,减少办学资源碎片化利用,促进学科之间、专业之间、院系之间、校企之间等共融互通,推进党建思政融入创新、专业集群交叉创新、校政行企联动创新、科创教研一体创新、现代科技赋能创新、地方文化融入创新等全方位融合创新,形成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利益共同体。

1.以党建思政融入创新让学生塑造中国魂与家国情

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首先要发挥以党建为核心的思政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浸润作用,培养学生的“中国心和世界眼”。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党建融入课程教材、融入教研活动、融入学生活动、融入实习实训、融入教室宿舍等。通过党建引领专业发展,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树立宏远志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能心系中国复兴、心向百姓幸福,争做中国梦的担当者和践行者。另一方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大思政体系,持续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主渠道教学,丰富社会大课堂和日常生活思政教育。通过全方位思政教育,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实现入脑入心。

2.以专业集群交叉创新让学生多元化成长成才

地方院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充分考虑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区域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复合型、创新型等人才新需求,积极推进跨院系、跨专业、跨行业、跨国界协同育人。一方面以新型人才需求为导向,推进形成以优势专业为引领的特色“专业共同体”,促进师资队伍、实验室、实践基地等、一流课程等办学资源共享,培养一批高水平跨界特色人才,从而实现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中提升专业社会价值和学生成就感。同时以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导向,探索灵活多样的专业交叉融合模式,不断丰富“主专业学士学位+其它学士学位+本硕衔接学位”多元学位证、“本科专业毕业证+特色微专业结业证+专项职业资格证”多元毕业证等多元育人路径,促成每位学生都有充分自主学习权利和成长成才机会。

3.以校政行企联动创新让学生爱行业并精技能

地方院校多为应用型院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必须主动面向、回应和服务地方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需求,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培养学生行业兴趣和荣誉感。地方院校要善于开门办学借力发展,推进校政行企联动育人,主动将行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需求、将行业标准融入专业建设标准、将行业技术进步与实践案例融入课程教学,将行业精英融入学生导师队伍。同时以人才培养为桥梁,共建实习基地、共建一流课程、共建案例库、共编教材教案、共建数据中心或研发基地、共建特色人才订制班等,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提升学生行业创新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4.以科创教研一体创新让学生提升创新力与科研力

一流专业与一流学科应共生共荣、互动发展,共同服务于一流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要遵循学科建设内涵,充分发挥学科平台、学科学术影响力与科研力量在一流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促进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教研与科研齐头并进。具体而言,既要引导教师从“讲好一门示范课、当好一名卓越本科生导师、发表一篇代表性教研论文、获批一项重要教改项目、建设一门一流课程、出版一本经典教材、指导学生完成一项代表性成果”教育示范工作入手,潜心教育教学。又要引导“教授领衔申报重大项目、博士带头申报国家基金项目、副教授带领申报省部级项目、教师要有代表性论文和科研获奖”,在提升学科实力的同时,带动广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大赛、创新创业,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培育一批学术后备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同时要积极探索科研平台转化为教学支撑、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学术大师转化为教学名师、学术共同体转化为教学共同体、教师科研转化为师生共研等系列转化机制,形成科教协同共生育人新格局。

5.以现代科技赋能创新让学生强化科技素养与数字能力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地方院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必须主动对接新技术和数字中国建设,引入新理念和新技术于专业建设,并让现代科技赋能人才培养诸环节。地方院校应集中有限资源用于推进科技人文同向同行,探索通过实验实训现代化、课程教学现代化、学习方式现代化、课程设置现代化、教研活动现代化、技能大赛现代化等途径,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强化学生数字思维、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在实验实训中心建设方面,主动谋划能融入符合地方需求有效应用现代科技的实验室或研究基地。在课程教学方面,运用VR/AR/MR等先进技术进行沉浸式实验实训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在课程设置方面,通过跨专业融合设置一些体现新技术运用的新课程、微课程或微专业,并主动将新技术融入现有课程教学大纲,让教学内容体现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科技。

6. 以地方文化融入创新让学生扎根中国大地

无论是从“四新”建设视角,还是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视角来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厚植中国文化、紧扣地方文脉。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中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塑造一流本科专业独有气质,注重陶冶学生情操、滋润学生心灵,真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使命,让广大学生能扎根中国大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同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各地方院校应因地制宜将地域特色文化有机融入专业建设,探索在课程设置、案例编写、课堂教学、学生实习、社会实践、项目研究等方面创造性融入中国文化、地方文脉,充分对接国家战略、地域特色。

【作者:颜文华 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1年度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一六一’模式进路与实践探索”(2021JGLX090)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