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优化创新环境与社会支撑体系,激励河南企业研发“试错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为此,一是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二是要“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三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四是要“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当前,我省以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为代表的企业科创发展方兴未艾,势头良好。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不久前说:“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科技创新。”2021年我省研发经费投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财政科技经费支出351亿元、增长38%,技术合同成交额609亿元、增长58.4%,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已经达到260家。
尽管我省科技投入逐年加大,科技平台迅速增多,科创型企业也不断涌现,但总体来说,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我省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路径依赖较为显著,技术变轨较为困难,表现为:
一是重规模而轻创新。大多数生产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产业规模所维系的低成本,导致企业技术变轨较为困难,缺乏像京东方和蔚来汽车那样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创新带动力。
二是重市场而轻技术。大多数生产企业往往侧重于商业模式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较弱。例如我省电子商务在“消费端”发展迅猛,但为生产要素“供给端”服务的网络平台却不多,尤其是技术服务与技术转化的实际效率较低。一些企业研发投入甚至沦为一种营销噱头的“伪创”。
三是重眼前而轻长远。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产业补贴政策较为敏感,对科技型企业认证与研发税前抵扣措施较为在意,但对领先技术前沿动态的追踪不够及时,缺乏对产业技术演化路线的长期预判,缺乏对新兴技术潜在竞争优势的想象力,形成了典型的跟随型、模仿型的技术路径依赖。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于企业难以承担技术研发的前期试错成本。 一些具有研发实力的企业和科研人员为了少犯技术错误,往往选择最保守的技术方式,这样必然会失去首创精神,滋生各种观望心理。“试错创新”已经成为全社会创新生态的“试金石”,在社会改革领域,“容错纠错”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中,还缺乏对试错的鼓励宽容与救济措施;尤其是在项目申报与管理中,管理部门往往对成功项目锦上添花地给予奖励,但对研发失败的项目却缺乏雪中送炭的帮扶,导致很多“虽然明天很美好但熬不过今天晚上”的企业悲剧。
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说 ,“专家们坐在一起评审投票,最终结果往往是把真正具有创新想法的项目给投没了”。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社会热议,徐匡迪的真实意思是,科技创新需要大胆试错,不能仅凭项目规划作为牵引,还需要对“规划外”的未知领域进行大胆尝试,甚至要激励全社会和“体制外”因素的共同支撑,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断试错纠错是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中的必然举措。所谓的“创新”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时刻伴随着不可预知的困难和风险。如何让技术推广收益最大化,如何让研发试错成本最小化,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成为我省创新驱动政策的关键所在。
2021年底,《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提出,要“大力培养培育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合理容错机制,推动科学技术普及,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此,要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千方百计地缓解其试错创新的后顾之忧,依据我省丰厚的人力资源,尽快优化我省创新环境与社会支撑体系,催生像马斯克那样的创新型企业家。
一是实验数据有偿转让。研发失败项目的数据与技术资料的价值不可低估,但是在技术壁垒下往往难以发现。为此,尝试在企业自主定价和转让的基础上,由科技或产业主管部门收集和编制我省重大研发项目的前期实验数据库,实施有偿使用和补偿转让,尽可能盘活前期研发失败项目的沉没成本,以此促进相关技术链的迭代创新。
二是科技保险金融工具。探索以保险手段对研发失败项目进行适当救济。今年初,经银保监会同意,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下属的太平科技保险公司正式开业,这也是国内首家专业的科技保险公司。为此,应追踪和借鉴其运作模式,结合我省产业科技研发的风险特征,推出特定技术研发的保险业务,与“科技贷”、专利质押贷款、风险投资、产业孵化基金等一道形成金融组合工具,围绕“试错救济”构建科技保险与金融服务体系。
三是产业实验公共平台。我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已经生效实施,科学院采用以研究所、实验室、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实验装置为主体的运行模式,能够为企业提供试错创新的公共平台。为此应吸纳企业共同组建产业研究院和项目实验室,开放使用大型实验装置,以企业主导构建中试基地;创新体制机制,分担研发试错成本,分享技术创新红利。
四是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在产业研发过程中大力推广虚拟仿真技术,落实我省去年9月份出台的《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打造“工业元宇宙”的企业联盟,围绕工艺设计、运维排障、模拟实验、仿真研发等重点领域,发挥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调试、实时联动、模拟仿真中的功能优势,降低技术研发的试错成本。
五是政府购买核心专利。领会2020年新修订的《专利法》中关于“专利开放许可”的立法精神,加快“开放许可”的制度探索与试点建设。围绕我省产业技术推广中的核心专利与工业软件,探索以政府购买的方式进行无偿或低价的普惠转让与公益转让;减少企业重复实验与研发投入,促进产业技术模仿与技术扩散,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加快迭代创新。
六是技术标准成型推广。技术创新具有投入多、风险高、收益大、周期长的特点,因此需要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力和大中小企业的联动与合作,促进形成“共同试错”的创新集群。应激励相关企业围绕新型产业技术共同申报标准专利,共同申报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以标准化生产方式加快技术演化路径的成型与推广,减少试错创新的社会成本。
七是全面倡导首创精神。加大我省2021年底制订的《首版次软件产品认定办法(试行)》的政策知晓度和影响力,精心组织2022年度首版次软件产品申报工作,适当提高申报门槛,加大推广与使用回报力度。应总结“首版认证”的相关经验,由工业软件领域向工艺流程设计领域推广,创新产业组织与模式,激发广大企业与科技工作者“敢于试错”的首创精神。
八是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将科技研发项目管理由“过程导向”转向“结果导向”,放宽项目经费使用的审计约束,给予科研工作者充分信任。结合“双创”政策实践,打破“四唯”评价体系下侧重前期成果积累和论资排辈的科研管理体制,释放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好奇心”,给予其更多的“试错机会”和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与高等院校不同,企业研发行为靠近市场需求,有助于充分释放市场的创新潜能。虽然我省科创实力总体不强,难以掀起引领技术革命的“颠覆式创新”,但也不能满足于长期跟跑的“模仿式创新”。因此,在当前应加快促进企业研发的“试错创新”,在装备制造、化工材料、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领域率先实现局部突破,以点带面地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徐可,商丘师范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委托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与世界意义》2022DWT006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