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宁:现代化视域下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4-18 16:47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旨在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其中既包括城市的全面现代化,也包括乡村的全面现代化。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来看,我国的大中城市已接近实现现代化,而乡村的现代化进程则十分滞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乡村区别于城市的特有优势在于其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如何利用现代化经济思维盘活乡村文化资源,以产业化的运营模式挖掘文化资源蕴含的经济价值,对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贯彻实施注入原动力。乡村文化产业化通过现代化产业运作方式,将乡村文化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以此为基础,优化乡村产业格局,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一)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居民收入的切实提升,这也使得我国的消费结构由生存型转向发展与享乐型,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与日俱增。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抓住需求增长的契机,一方面,加大对乡村优秀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内核,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荡涤传统乡村文化中糟粕、落后的部分,推动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土地上传播。

  (二)有利于培育多元化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乡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过窄过短,占据主体地位的农业在提升农民收入方面却难有作为,农村人口流失严重。扎根乡土的文化产业有利于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口流失及乡村衰落。乡村文化产业属于服务业范畴,因地制宜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壮大乡村的第三产业,优化乡村的产业结构。文化产业是一个跨越性很强的产业,与旅游、餐饮等多个产业都具有极强的关联性,以乡村文化产业为基础促进产业链条横向和纵向延伸,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进而形成多产业多极点共荣共生的协调发展之势。

  (三)有利于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夯实乡村经济发展基础。乡村文化资源的价值一直被忽视,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乡村文化更是被城市文化挤压和侵蚀,一大批乡村文化逐渐走向没落。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日益增长,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乡村文化点燃了新的生机,现代文明与新科技的融入也为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唤回农民强烈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驱动乡村民众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更加积极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振兴。乡村文化产业的振兴会吸引更多的资源向乡村集聚,包括资金、技术以及专业型人才等,有利于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提高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经济繁荣发展。

  二、现代化冲击下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障碍

  现代化建设虽切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加剧了城乡经济的不平衡性,城市对乡村的“虹吸效应”动摇了乡村的经济基础,这也为推进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制造了不小的障碍。

  (一)乡村精英人才外流,使得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缺乏智力支撑。农作技术的革新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依赖,农村产生了过剩的劳动力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导向,使得大量村民纷纷离开农村走向城市,以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以大学生和创业者为代表的乡村精英的外流,抽空了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使得乡村发展陷入“空心化”的窘境。乡村振兴各项事业变得举步维艰,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大打折扣。

  (二)现代商业文化侵入,使得乡村文化开发片面追求短时经济利益。在经年累月的乡村生产生活中,农民逐渐形成了朴素节俭、任劳任怨的价值共识。现代城市文化和商业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入侵,使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乡村社会蔓延,农民开始变得世俗化、物质化、功利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乡土文化日益边缘化。为了追逐短时经济利益,嗅觉灵敏的商业资本涌入并开启了对农村的改造,盲目地大拆大建使得一些古色古香的民宅变成了整齐划一的洋房,简单地复制所谓“特色旅游小镇”导致出现“千村一面”的结果,过度地挖掘乡村文化的商业价值,又会使传统文化丧失原有的底蕴和魅力,舍本逐末般地冲击着乡村社会的文化根基。

  (三)简单照搬成功模式,使得乡村文化产业重复性建设问题严重。在对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越来越多的乡村企业家和乡绅开始照搬一些现成的模式,缺乏战略规划,盲目进行开发建设,难以形成长效的乡村振兴动力机制。如在发展乡村观光方面,不注重与当地丰厚的文化资产和独特的自然风光相结合,仅是简单停留在食农家饭、住农家屋、摘农家果等项目的开发上,产品和服务的低端同质化问题严重,很难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要想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就需要真正扎根乡村、融入乡村,积极探索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路径。

  (四)城市污染向乡村转移,使得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遭受生态环境制约。乡村经济的开放引来了一批工业企业,随着乡镇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三废”的排放及监管的疏漏不可避免会导致乡村生态环境恶化。城市污染物的流动性也会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旦受污染的水被用于农作物灌溉,会使得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中,造成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下降。更甚者,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积聚在农作物上,携带有害物质的农作物流向市场,在更大范围对民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优美生态环境的加持,而生态环境的恶化无疑会减弱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影响乡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化进程下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现代化建设对乡村文化产业的负面冲击不容忽视,如何趋利避害,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下必然要考虑的问题。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破除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紧箍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留住人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扎根乡村的民间艺人、能工巧匠以及文化能人等。其次是实施乡贤回归工程,以乡愁为纽带加强与乡贤的沟通交流,赢得乡贤对家乡建设的支持和反哺。三是要善于招贤纳士,制定保障机制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工艺美术师等外来人才集聚乡村,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启动乡村人才培育工程,重点发挥文化传承人和产业带头人的领头作用,培育乡村本土人才队伍。

  (二)以城市文化的先进理念,引领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城市文明向传统乡村的大规模渗透,不仅带来了健康向上的文化因子,也使得不良文化侵入乡村,但传承了几千年的乡村文化不会终结,与异质文化的碰撞唤醒了广大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与异质文化的融合带来传统乡村文化的重塑,增强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力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乡村文化,需要强化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增强农民自觉捍卫乡村文化地位和价值的意愿。学习吸收来自城市的优秀文化因子,让先进的价值理念成为乡村文化的内核,积极摄取现代优秀的科学技术成果,让先进的技术工艺推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助力实现乡村文化的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三)规避“格式化”的改造方式,因地制宜地挖掘乡村文化特色。针对乡村文化产业形式单一,低端同质化问题严重的情况,应注重挖掘乡村本土特色,充分展现各地区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要依托乡村禀赋整合文化资源,将乡村的生产生活、休闲观光、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连接起来,促进产业链条的拓展延伸,以培育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为重点,做大做强品牌优势,打造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特色村落。注重发挥基层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快出台优惠的财税政策,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引导市场主体进入文艺表演、健康养生、旅游商服等领域,积极开拓乡村文化市场,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变生态环境为生产力,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应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制定必要的环境规制措施,施加刚性约束以减少污染行为,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加强环境监督检查,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惩处,对践行环境保护的行为予以嘉奖。开展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科学防治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统筹推进乡村生态环境的修复。增强生态环保公益宣传力度,强化乡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广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为美丽乡村建设守住“绿色底片”。在振兴乡村文化的过程中,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优越性,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孙小宁,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安、安阳重要讲话精神委托项目《河南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编号:2022DWT074)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