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亮: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处置能力,推进河南省应急管理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党的二十大强调,“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有力应对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这为灾害处置能力提升、应急管理现代化提供了遵循。河南省位于中原腹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人员货物流动量大频高,增加了疫情传播扩散风险;黄河、淮河分别从北南穿省而过,省内分布135座大中型水库,且易受异常气候灾害影响,洪涝灾害的冲击亦较大。因此,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处置能力,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对于我省防范处置重大疫情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意义重大。
应急管理现代化包括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以国家应急管理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为蓝本,河南省已初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并能根据灾害变化规律适时调整且持续优化。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是全过程能力和多元能力的复合、是应急管理中最为活跃的部分。能力必须与灾情需求匹配方能善为,若能力不及则只能望灾而无为,造成本可避免的额外损失。目前,我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代化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二者存在着不相协调的问题,须以我省灾种特性及其发生机理为依据,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处置能力为抓手,从五个维度有效破解这一难题。
一、提升全省应急资源统筹能力
提高应急资源统筹能力的关键在于,要积极构建统合化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高质量实现应急指挥体系的统一与合作。统一的擘画、领导、指挥和行动,不仅可以优化应急管理的各个流程及其环节,更十分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权威和效率。在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部门合作、资源整合与平战结合,以汇聚多方力量、实现全部资源的集中高效使用。作为全省应急资源统筹的主体,省应急管理厅担负着提升全省应急资源统筹能力的重要职责:通过对平战时期资源需求的规律性研判,统筹全省应急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测算,保证战时市县、乡镇及特殊一线的资源紧急需求;协调安全生产、自然资源、水利、气象、地震和专业应急救援等部门的合作关系,形成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力量的协同;强化全社会动员机制建设,将社会力量应急能力建设纳入整体能力提升范畴;制度化设计政府统筹能力和社会力量补充能力耦合路径,实现两种能力高程度耦合。
二、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构建现代化应急物流体系,提升应急物资配置能力
应急物资配置能力的全面提升依赖于合理的物资储备布局和先进的应急物流体系。现代化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物流体系内含着科学性、耦合协调性和柔性等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体系物资储备充足、响应及时并兼顾经济效应,以达到在储备、调度、配置和回收等各个环节快速满足灾害的非常态需求;“耦合协调性原则”要求体系各构成部分有机统一,以实现应急资源供给系统和需求系统应对灾害时合理匹配并协调一致;“柔性原则”要求体系具备持续应对灾害的突发性和非规律性的韧性特质,应急资源储备库布局、物流体系建设要有较好的韧性,将灾害危害程度控制在预判范围内。新时代,我省应高度重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完善战略应急物资和常备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类、结构和规模;创建协同高效的多元应急物资储备模式;持续优化区域应急物资储备布局规划、提升储备整体效能;建设与应急物资储备、调运和需求相匹配的平战结合、政企结合、公铁结合的现代化应急物流体系,提升应急物资的配置能力。当前,河南正积极筹划建设国家应对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分拨中心;推进省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和豫中、豫中南、豫东、豫西、豫南和豫北等六个区域性综合物资储备中心建设;下移物资储备点布局,建设村级应急物资储备点2.9万个。这些举措基本涵盖了灾情易发多发区域,极大提升了全省战时物资供给能力。
三、强化多元化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应对不同烈度的救援需求,使灾害带来的冲击最小化是减灾救灾的目标需求。具备过硬素质和优良设备的专业救援队伍是灾害救援的骨干力量,承担着现场的主要任务。在日常演练中,应强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整合与协同,以应对复杂的救援需求。河南133个县(市、区)建有综合应急救援队伍,2401个乡镇设立有专兼职救援队伍,4.35万个村(社区)建成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广大民众是灾害救援的主体之一,拥有庞大的人员数量、具有良好的环境优势,也是直接的受益方,其对灾害救援有强大的内在动力。加之我国历来就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党和政府强大的号召力与组织力,有序组织的民间救援力量是灾害救援中不可或缺的队伍。
要充分重视并发挥出这支救援队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充分引导各类专业民非组织组建专业民间救援队伍。专业的民非组织数量庞大,集聚了众多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一定的设施设备,能在灾害救援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如医疗行业、物流行业和建筑行业的民间组织等。对于此类民间救援队伍,平时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培训上的资助;参与救援后应给予资金和设备的补充,将其纳入国家救援体系中并实行对口指导。二是要依托大型企事业单位组建民间救援队伍。该类组织比较稳定、人员和资源均有较好的保障,可以组建兼职功能的民间救援队伍,重点服务于本行业和周边区域的应急需求。三是要完善社区、村镇民间救援队伍建设。这些地方是可能的灾害现场,关系民众的切身利益,具有投入灾害救援的强烈意愿。应从法律法规上设定公民的社会服务义务,赋予地方政府具体实施的权力。基层政府应未雨绸缪,分楼院、社区等组建不同规模的民间救援队伍、集中配备一定的救援物质、实行定期的培训和演练。
四、进一步强化省市县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提升灾害信息供给能力
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是信息供给能力提升的载体。一体化推进省级应急信息平台、市县级应急信息平台、专业部门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及信息协同预警,不但能实现快速救援,还能警示管理主体积极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更能提醒广大民众采取积极措施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并为启动灾情的全社会响应提供信息支撑。为此,需要重点做好如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管理主体间共享灾情的信息系统。目前河南省平台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功能仅为事务性的工作分工和安排,距离防灾减灾救灾的需求差距很大;市县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更为滞后、功能单一甚至缺乏平台,不能适应当前灾害的预警需求;全省市县的应急管理综合业务系统共享程度不高,层级间、部门间存在较严重的壁垒,与主要的企事业单位的共享程度更低。省应急管理厅应进一步完善融风险预警、灾难提示、应急响应和现场救援于一体的应急信息系统,实现应急信息在水利、气象和地震等主要部门的传递和共享。
二是完善直达基层的权威发布系统。河南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的应急信息及时性、可获取性均存在很大的不足,公民个人进入信息系统的障碍很大,不能及时获取相关权威信息。基层民众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渠道仍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微信及其他主要媒体和自媒体。全省和地方需要建立简捷方便的App系统置于民众的移动终端,实现快速收取、查看,提醒公众采取必要的个人行动。
五、提升重大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防控关键技术和设备生产能力
关键技术和设备是防控重大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支撑,伴随灾害的影响烈度提升和范围扩大,关键技术和设备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需不断提升。
在关键防控技术方面,应加快灾害学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前瞻性部署,加强灾害形成机理与损失定量预测技术研究;强化立体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推动智能监测预警技术装备研发和智慧化服务能力;研发精准风险评估与预防技术,推进防灾、救援、重建于一体的技术系统建设。在关键设备生产能力提升方面,应瞄准重大灾情需求的应急指挥通信、特种交通应急保障、大尺度灾情精确获取、专用抢险智能无人救援、生命快速搜救与施救、事故追溯与过程数字化重建等技术装备。
何以才能提升生产能力?一是定点式生产,将需求的应急设备在指定的作业点按照约定的标准生产,政府运用行政权力确定本区域所需的应急设备生产与储存,确保应急时的不确定需求。二是采取市场化采购,将所需的应急设备按照类别、数量向社会发布,通过合规方式与供应方签订合同并按照约定条款供货。该方式在和平时期、应急时期都有应用,和平时期主要为应急储备补充,应急期间主要为即时采购。三是建立应急设备供给产业链,将设备生产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与管理部门组合起来,形成一条设备供给的有效链条,实现与防灾减灾救灾需求的匹配。应急设备产业是新型、公益产业,与现代企业的现实目标存在较大碰撞,很难完全利用市场机制建立,需要政府强力政策支持和激励。在建立的产业链中,政府部门居于主导地位,是产业链运行的根本保证。
【作者:周广亮,郑州轻工业大学教授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委托项目阶段性成果:河南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危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研究(2022DWT075)】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