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 读懂嵩山之大①:嵩山被誉为“万山之祖”,夏朝兴起于此
伟大祖国,山河壮丽。很早以前,人们就用“山河”或者“河山”作为祖国或者国家领土的代称。河南的特殊性就在于,这是一个有大山大河的地方。在河南,山以嵩山为代表,河以黄河为代表。嵩山与黄河,苍天作合,山水相依,展示的正是岳色河声的壮美。行走河南,当然要读懂黄河之长、河之广、河之曲。行走河南,还要能够读懂嵩山之大、嵩山之中、嵩山之美,读懂嵩山文明圈。
嵩山,就是崇山的意思,讲的正是山之大。夏禹及启称嵩高、崇高,商汤时称崇高,西周时称岳山。大禹的父亲就是崇伯鲧。《国语.周语》说:“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意思就是说夏朝兴起于崇山。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说“崇山矗矗”,写的就是嵩山之大。范仲淹在《中峰》中是这样写的:“嵩高最高处,逸客偶登临。回看日月影,正得天地心。念此非常游,千载一披襟。”千载披襟,何其壮丽。
嵩山,位于天地之中。这里是天下之中原之中,中州之中,五岳之中,中华之中。由此引出的中心、中正、中庸、中和,构成了一部中哲学,是“千古中传”。何谓天地之中,《周礼》解释说:“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合也。”周朝开国,周武王为国都的选择颇费思量。他提出的原则就是“定天保,依天室”。所谓“天室”,就是嵩山。其最著名的二峰,即太室山和少室山。武王克商后的第12天曾到嵩山举行祭祀,即何尊铭文所谓“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从周朝周公旦在此设置测影台,“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到元朝郭守静在此测日影、定时历,这里一直是历代天文观测的中心点,被誉为“天心地胆、宇宙中心”。“中国”、“中原”、“中州”、“中岳”,还有人们行为方式的“中庸”之道,古代建筑的“中轴线对称”,中原人生活用语频繁使用的“中”字,无不透露出“天地之中”观念的神采。一个“中”字,可以将肯定与否定、喜悦与不满、感激与威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不中?”“中,中中中——”
嵩山,还有“万山之祖”之尊。天地方圆,日月轮回。宇宙自然,缔造了神州大地的中岳嵩山。根据地质学家考证,在36亿年前,当地球还处于一片浩瀚汪洋状态的时候,嵩山就开始显现雏形,率先发育成山,屹立于世界。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嵩山先后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三大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五代同堂”,即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质奇观。如今的嵩山山脉便由此而生。由此,嵩山便有了“万山之祖”的称号。
嵩山,古远而神奥,奇特而壮丽。千百年来,华夏文明便在此汇聚,从8000年历史文化积淀,到儒道佛合流,嵩山书写了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篇章,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基地的全国重地。今天,我们如何聚焦嵩山、探秘嵩山、解读嵩山呢?如何认识嵩山之高、嵩山之大、嵩山之美呢?现在,就让我们行走河南,读懂嵩山文明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