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艺扬: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主题与方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4-25 13:07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党的二十大召开,百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然而,在国际舆论场上,“西强我弱”的格局还未完全打破,我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仍有待提升。要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缩小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差距,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最大程度减少各种歪曲误读,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讲、讲什么、怎么讲。

  一、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

  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意志,以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力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幅提高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社会希望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他提出:“要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是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在新形势下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二、讲好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谈道:“讲好中国故事,要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人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一)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

  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要着重讲好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故事,注重以普通党员的先进事例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使国际社会通过丰富多彩的视角、生动感人的事例、灵动鲜活的语言走近中国共产党,进而理解、认同、支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家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来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开展“七一勋章”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评选颁授活动,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型主题展览,全面、系统、生动、立体地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以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为主要内容,制作各类优秀文艺作品等。

  (二)讲好中国人奋斗圆梦的故事

  讲好中国人奋斗圆梦的故事,就是要全面介绍中国人民依靠勤劳、勇敢、智慧,开创美好家园,培育优秀文化,展示出当代中国人的良好道德情操、朴素生活理念、宽厚包容品质,使中国人形象更加可亲可爱可信。脱贫攻坚剧《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易地搬迁,在福建省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现实主义剧《人世间》以北方城市的一个平民社区“光字片”为背景,讲述周家三兄妹周秉义、周蓉、周秉昆等十几位平民子弟在近五十年时间内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一家人在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时,也书写了一部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这些优秀的艺术文化作品,展现了中国大地上最普通百姓为了美好生活不懈努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讲好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

  讲好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就是要准确解读我国的外交理念和方针,充分传播正确义利观、合作共赢发展观、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新型大国关系等理念,传递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基因,突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纪录片《医道无界》讲述了医生徐长珍七年间四次赴阿尔及利亚进行援外医疗的故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援非医疗队由最初的13人发展到两万余人,他们把和平的信息、健康的希望传遍非洲大地,展示了中国医生的高尚品格,更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三、如何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一)树立国际传播大宣传观的顶层设计

  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完成国际传播大宣传格局的架构,新时代中国着眼于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战略目标实现,充分调动媒体、企业、个人、民间团体、教育研究机构等各方资源和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渠道、手段、方法加强国际传播,初步形成了全媒体、全方位、全形态、全平台的大外宣格局。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宣传格局架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五方面的战略要求: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新战略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嵌入新的传播格局中,对新时期做好外宣工作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二)布局智能传播合作和国际传播实践

  讲好中国故事,要创新方式方法,利用形式多样的平台和渠道,布局智能全媒体国际传播策略方法和国际传播实践。首先,加强与国外媒体和平台的合作互动、媒体融合和产业合作,积极动员非主流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传播资源参与我国国际传播事业,与我国主流媒体形成合力,在可利用的对外传播平台发布信息,助力讲好中国故事。第二,加强对智能媒体和全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新闻写作机器人、智能影像等技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应对反华势力的恶意攻击。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传播实践,在官方层面,有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等,与此同时,民间交流和交往活动也日益丰富,在延伸海外传播主阵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郑州歌舞剧院在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上演出的舞蹈《唐宫夜宴》在海内外掀起传播热潮,它的成功给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方向。藏族小伙儿丁真为家乡四川甘孜理塘县拍摄的宣传片《丁真的世界》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一周之内“理塘”的网上搜索量和前往四川甘孜的航班乘客猛增,展示出一场成功的民间国际文化交流。

  (三)构建话语体系打造立体化国家形象

  过去,我们多采用宏观的国家视角和自上而下的话语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而相对缺乏从思想意识出发、自下而上的微观视角,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外民众对“中国体验”的感性认识。由于我国国际传播活动长期以来由主流媒体主导,而主流媒体的正统性和严肃性一定程度上导致其更多地关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等宏观层面的内容,而采取故事模式来呈现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的内容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新闻报道中“软硬语态”的失衡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国外民众对我国国际传播媒体内容的对抗式解读,影响我国国际形象的塑造。

  在未来的国际传播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故事内容要包含中国底色、中国精神,叙事方式要丰富多彩、立体生动。一方面,要注重“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新闻报道的平衡,以“信息模式”的新闻报道我国在政治、经济、国防等领域取得的成绩,传播“中国经验”;以“故事模式”的新闻围绕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风貌等议题展开报道,关注人们对国家发展等的微观感受,立体地呈现“中国体验”。另一方面,结合对象国民众的文化特征和新闻视听习惯选择合适的新闻报道语态,在可以柔化处理的新闻议题上选择“软语态”进行报道,体现我国国际传播的生动活泼、可亲可爱;在需要严肃报道的新闻中采用相对硬线条的话语风格,展示我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四)探索协同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路径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多方发力,探索协同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路径,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首先,加强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非通用语人才和智能媒体全媒体人才的协同培养。在统一规划各科人才发展路径和协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人才的招生和培养工作,推动人才的学习与就业形成闭环。其次,建立国际新闻传播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体系,通过学科交叉、专业化和多层次化的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再次,可以将国内外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培养成国际意见领袖,如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在国际上享有知名度和号召力的国际传播“顶流”持续为中国发声,引导国际舆论。最后,提高我国民众的媒介素养和国际传播意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在争夺国际话语权上的作用不能小觑。因此,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不断展现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力量,拥有更强的话语权。

  (作者:赵艺扬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