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明: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4-25 14:5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指明了方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河南省委一号文件都提出,“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县域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载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以县域作为基础环节和重要切入点,以“四化同步”为驱动,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对于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一、理论逻辑:县域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具有天然优势

  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在于,县域作为区域发展的一种特定形式,位于城市社会和农业社会的交会点,在空间结构、治理效能和辐射带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天然优势。

  从空间结构看,县域覆盖城和乡,区域空间结构要素完备。县域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地理圈层结构合理。而且,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县域道路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县城与乡村之间的人员、物资流动日益频繁,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网络能更加便捷地从县城延伸至乡镇和农村。因此,县域作为一个经济区域来说,点(县城、建制镇)、线(交通线、通讯线等)、面(整个县域)、网(人流、物流、信息流等交织组成的各种网络)等区域空间结构要素均具备。县域内的城和乡,既具有空间上的互补性和兼容性,又具有社会结构的同质性和衔接性,能较好地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从治理效能看,县域治理有着区别于其他治理单元的独特优势。县域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城乡不分家,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在国家意志执行中,县域是承上启下的落实者,在空间规划、统筹协调、资源配置、政策驱动、枢纽联结与转换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更容易对城乡经济进行统筹谋划与协调布局。县级党委、政府接近城乡基层第一线,既能与当地老百姓进行密切接触与直接沟通,灵活、快捷地为老百姓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又能及时发现与处置县域内的社会治理问题,适时稳妥地调整区域政策,使城乡融合的各项措施得以顺利贯彻实施。

  从辐射效应看,县域辐射半径合理,能产生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城是县域的中心城市,区域经济有关研究表明,中心城市的合理管理半径一般是50公里。在我国,除了少数地广人稀的边远地区县域外,绝大部分县域的乡村都在这个半径之内。而且,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等战略实施中,很多县域的近郊乡村已有较好的城乡融合基础,更容易接受县城的辐射。外圈的乡村除了直接接受县城的辐射外,还可以借由近郊村落的传递,继续得到县城的蛙跳式选点助力。另外,相对于距乡村较远的大中城市,县城对农民有更强的吸引力和亲和度,更容易把发展要素向乡村倾斜,不断增强其辐射效应,促进城乡经济流通和协作,形成城乡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二、实施路径:在“五大融合”中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关键要抓住导致城乡二元分割、阻碍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城乡统一大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着力破解城乡要素配置不合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农民收入增长态势不稳定等突出问题,从空间、要素、产业、文化、公共服务融合等方面发力,全面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同步提升城乡一体发展。

  推进城乡空间融合,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县域发展新格局。树立县域城乡发展“一盘棋”的理念,以县城、建制镇、特色小镇为依托,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建设,集中力量补短强弱,尤其要注重城镇与乡村之间的长短互补、优劣弥合,构建分工合理、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城乡空间格局。一是推动县城空间性质和空间结构重塑。以容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导向,优化县城的各个功能区,提高县城空间人口承载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的需求和县城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二是完善镇、村布局规划。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打造成为“县域副中心”,支持建制镇完善功能、提高承载力,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改善乡村总体生产生活环境,拓宽乡村发展空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是优化县域生态空间布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生态红线,加强县域生态环境空间管制,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多样化实现路径,促进县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镇与乡村各美其美。

  推进城乡要素融合,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在人才的双向流动上,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落实县城取消落户限制,推动进城农民转变为“新市民”;另一方面,要推动各类专业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壮大县域“四新”群体(新农民、新乡贤、新艺人、新移民),汇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力量。在土地的双向流动上,要加强城乡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现城乡土地同权同价,满足县镇扩容提质的空间需求。在资金的双向流动上,一方面,要大力推动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本等向乡村倾斜,多方为乡村振兴“输血”、“造血”;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及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活血”。在管理、技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上,要着力构建多级联动的城乡资源共享和交易平台,加强城乡管理与技术的合作交流,推动乡村资源的数字化转化,打造城乡融合的数字产业集群,不断增强城乡经济发展活力。

  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构建一体化的城乡产业分工体系。一要强化县城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县城要主动作为,基于县域资源禀赋和条件,构建切合实际的产业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并发挥其带动作用,提升县城的产业承载功能及其对乡村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二要壮大乡村产业力量。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形成类型丰富、协同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三要以拓展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民致富路为导向,积极推进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注重产业协作化发展、资源联动化共享、产品品质化打造、市场一体化共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筋壮骨。

  推进城乡文化融合,构建互益共生、和而不同的城乡精神秩序。城乡文化各具特色,各有精华,县域城乡文化融合,不是将城市文化完全覆盖到农村,而是要基于乡村的资源特点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有效整合和激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城市引入的多元文化业态有机融合。一方面,在保护传统、维护风俗前提下,深入挖掘原生态的乡村特色文化,并充分利用文旅融合、消费体验、数字文化、直播文化等新载体,深度呈现乡村特色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创新发展和有机更新,让乡村文化更具生命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构建县、乡、村联动的文化活动新格局,吸引大中城市及县城的文化工作者开展文化下乡、创作采风等活动,加强城乡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塑造现代城市时尚与传统乡土文化交相辉映的城乡文化新风貌。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融合,构建普惠共享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强化县城的综合服务能力。县城综合服务能力的强化和提升,既要考虑县域城乡居民的需求层次,也要考虑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因此,要以满足高质量需求为目标,以创造高质量供给为方向,量力而行,完善县城各种基础设施,提升县域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要坚持把城乡贯通起来。统筹布局县、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构建县域内分层分类、供需适配的城乡公共服务网络,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实实在在地惠及当地群众,最大限度增进民生福祉。

  【作者:白小明,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教授】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