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最初中国”:从“禹都阳城”说起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4-27 09:30

  

  “夏”是“最早中国”,那么,什么是“最初中国”呢?这要从“虞夏”,从“禹都阳城”说起……

  ​中国人最为重视自己的历史,每每提起巍巍华夏的厚重历史,大家都耳熟能详: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中华民族发展史,也是五千年治乱兴衰史。我们常挂在嘴边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华文明究竟于何时何处发轫?文明的长河又是如何流淌的?这些问题牵系根脉,事关“何以中国”,必须回答好。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中国到底“何以中国”呢?这要从“禹都阳城”的“最初中国”说起。

  在我们看来,无论讲中国的历史还是讲中原的历史,都离不开嵩山。正是从嵩山开始,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才向我们徐徐展开。我们说,史前文明有几个强势文化区,比如红山文化、良渚文明。然而,红山文化、浪渚文化重神权,消耗大,断裂了,没落了;而中原文化却重王权、重生产,它没有中断,虽然发展一波三折,但一脉相承,波澜壮阔,生生不息。在这个意义上,嵩山文化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中华文化之源。

  根据中国古代史籍记载,三皇五帝,就是中华文明的肇始,虞夏商周,就是中国最早的朝代。虽然古代文献中关于上古时代的记述有不少带有神话色彩,属于古史传说,并不能完全作为信史看待,但是包括中国史学界在内的很多人仍然认为,中华何时成为中国,是自夏而始的。上古的中华大地,流行的还是选贤举能的禅让制,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这讲的就是帝舜立禹为继承人,舜去世后,禹躲避到阳城而将天子之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诸侯都认可大禹,纷纷离开商均而去朝见禹。而后,“禹传子,家天下”,夏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禹都阳城”也就成为夏朝的开国都城。

  如果说“禹都阳城”是夏之始,那么“二里头遗址”则是夏之终。我们耳熟能详的二里头遗址,也是发掘最早、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夏朝遗址,正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存。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由“满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然而,比之更早的新夏人、夏族、夏朝最初的发源地在哪里呢?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文物考古部门便在登封王城岗发现了一处略早于新砦遗址的故城址,根据城址的年代进行推测,它极有可能与夏朝发源地有关,这一度让发掘者非常兴奋,然而发掘出来的城垣周长才400米,面积只有1万多平方米,还没有二里头1号宫殿大,毫无疑问,这一定不是夏朝都城,王城岗遗址就此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后,考古专家在原有小城的西处惊奇地发现的一个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的大城,这座大城不仅有夯筑城墙,还有环壕,城内发现有夯筑建筑基址、奠基坑等,还有陶文、青铜器残片等。同时,遗址内种种迹象表明,城内居民的成分已较为复杂,有了较大的阶层分化,已形成多层次的社会结构。结合文献记载与有关历史传说,考古专家猜测,小城与大城均称“阳城”,小城大约是鲸作之城和禹所避居的阳城,大城则应为夏建国后禹所都的阳城。自此,遥远的夏王朝,它的历史面纱才终于向世人揭开。

  在五帝时代之后,由于大禹治水的功业,我们看到了“最初中国”的雏形。“禹别九州岛,随山浚(jùn)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开篇第一句话,便大气磅礴、气势恢宏,为我们展现了数千年前大禹领导百姓平治水患、划分九州的卓著功勋。茫茫禹迹,化为九州,虞夏更替,中国始成。自此,华夏民族便在九州大地之上生生不息。

  由此可知,在“嵩山文化圈”里,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部落,有中国最早的城池,有中国历史最久远的王朝。如果说,夏是“最早中国”,开启了王国文明,那么虞夏、“禹都阳城”,便是“最初中国”,由此决定了王朝中国的形势、态势、大势。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