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创新发展论坛 | 田文富:河南“双碳”引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思考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4-27 10:17

  编者按

  4月22日,第九届中原创新发展论坛在黄河科技学院举办。本次论坛以“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内涵 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为主题,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河南落地生根为宗旨,10余位专家学者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献计献策。大河网作为联合主办单位,学术中原对此次论坛专家发言进行全文刊发。

  以下是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田文富的发言《河南“双碳”引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思考》——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拓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必然要求。

一、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参与未来国际经济竞争的新引擎,是技术和经济抢占先机的竞争,蛋糕庞大、潜力无限。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传统制造业碳排放将陆续达峰并转入平台期,低碳高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将持续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增长点。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规模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同比增长67.13%,呈高速增长态势(截至2021年6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603万辆);2023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为36%,预计2023年全年在整个汽车销售市场占40%份额。 2022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5%,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1.8%。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多晶硅、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等产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份额均位居全球第一,连续10年成为全球最大新增光伏市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330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一。

据有关机构测算,我国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数字化、再生资源利用、能效提升、终端消费电气化等领域2020年—2050年总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并将直接或间接撬动基础设施投资70万亿元。根据中国相关金融机构的测算,我国实现碳中和总共需要约140万亿的投资,从现在开始到2060年,每年3.5万亿的市场规模,未来40年,这些钱会涌入碳中和领域,用于催生技术创新和各行各业的改造。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顶尖的高科技企业都纷纷宣布不迟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和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目标,谋划布局碳技术市场产业。

二、河南“双碳”引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了约37.3%,相当于节约5000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1.3亿吨。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60万辆,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2755万千瓦,新开工装备式建筑5000余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比例达到69%,绿色贷款余额达到4746亿元。全省111个省级开发区已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在全国率先开展食用菌和烤烟等行业“双替代”,实现了全省燃煤电厂超低排放。

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河南也面临着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交通结构偏“公”等资源环境要素配置不合理等主要问题。比如,能源结构偏“煤”问题。2020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67.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约1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再比如,产业结构偏“重”问题。2020年,河南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的3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以上,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6.3%,这相当于用一倍多的能源消费创造了不足一半的增加值。多种因素的叠加,造成河南单位GDP碳排放指数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硬约束。以电解铝产业发展为例,2000—2010年河南电解铝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强,连续十年位列全国第一。2014年下滑至全国第三位;2022年电解铝产量为808万吨,居全国第四位,不及第一位山东产量2676万吨的三分之一,与第三位广西的差距拉大到400多万吨。(见下图)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优惠电价政策取消之后,河南省电力能源价格偏高的劣势致使整个行业生产成本急剧上升,与山东、山西、广西等电力成本较低的省份相比,产品完全失去市场竞争力,五大铝业连续多年亏损,不得不减产或向外省转移。因此,河南破解资源环境承载约束问题,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升级,主动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以双碳技术推广应用为牵引,全面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三、河南“双碳”引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措施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河南要在2035年和2050年两个现代化时间节点逐步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量和相应的碳排放量的完全脱钩,任务繁重紧迫艰巨,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科学、稳妥、有序推进,助力实现“两个确保”。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构建组织保障体系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家发改委等部委陆续出台相关领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2021年,河南省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双组长,省直2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明确构建碳达峰“1+10+7”政策体系。

(二)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一是构建沿黄绿色能源廊道,建设豫北黄河北岸、豫东黄河故道、豫中南引黄受水区、黄河两岸浅山丘陵区等风电基地和地热供暖规模化利用示范区,实施豫西、豫北等“可再生能源+储能”示范项目。力争到2025年,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二是构建坚强智能输电网络,充分发挥疆电、青电入豫通道作用,加快建设陕电入豫工程,推进电网智能改造和调度运行。三是建设内外联通油气管网,基本形成省外引入方向多元、省内管网互联互通的天然气供应格局。四是打造中原能源储备基地,建设豫北、豫西北、豫中南三大氢能供给保障基地。实施能源大数据创新应用、“风光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示范工程。四是探索建设智慧能源创新基地,布局建设一批能源云平台、智能电站、虚拟电厂、分布式能源站、储能示范项目,推进能源全领域、全环节智慧化发展。五是优化考核方式。化石能源作为原料加以利用的不再计入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总量不再纳入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范围。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激发市场活力。

(三)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以技术进步推动传统资源密集型低端产业、重工业向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形成一批万亿元级战略支柱性产业集群和千亿级现代产业链条。打造郑汴洛濮氢走廊,加快推动郑汴洛文化旅游城际客运氢能示范项目、郑汴濮陆港联运物流集散货运氢能示范项目、郑汴洛濮绿色低碳市政交通氢能示范项目建设。打造郑州、开封、洛阳、新乡、濮阳五大氢能装备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氢能装备、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等,布局氢气加注网络,促进氢能与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做强风电产业链,做大光伏产业链。

(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推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运输的“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建设淮河、沙颍河、唐河、贾鲁河等干线航道。推动运输结构、交通装备、组织效率和基础设施迭代升级。推进城市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推广快速公交系统,打造节能、低碳、高效城市客运体系,推动公共交通体系全面融合。

(五)提升城乡建设能效,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加速提升建筑节能水平,提升建筑保温隔热性能、提高设备能源利用效率和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建筑比例。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鼓励工业厂房屋顶建设光伏发电设施,提高建筑“产能”能力,发展绿色能源供暖技术。大力推广绿色建材的应用,大幅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提升建筑寿命,将碳排放强度作为绿色建材认定的关键指标,防止“大拆大建”,减少新建建筑量。

(六)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加快示范推广应用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绿色创新投入,突破一批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推进绿色技术示范应用。加强对节能与提高能效、氢燃料电池、大规模储能、智能电网、碳捕集与封存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强低碳和零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基地),锻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七)巩固生态碳汇能力,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统筹推动农业减排固碳、生态系统碳汇增长。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总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澄清一些认识误区,透彻领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多措并举,强化系统集成效果,凝聚共识合力,坚定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扛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之责。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