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创新发展论坛 | 杜书云:加快完善河南黄河文化旅游带协同机制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4-28 10:31

  编者按:

  4月22日,第九届中原创新发展论坛在黄河科技学院举办。本次论坛以“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内涵 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为主题,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河南落地生根为宗旨,10余位专家学者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献计献策。大河网作为联合主办单位,学术中原对此次论坛专家发言进行全文刊发。

  以下是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原院长、教授杜书云的发言《加快完善河南黄河文化旅游带协同机制研究》——

  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导的以保护与传承黄河文化、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内容的战略性工程。对标总书记“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战略,强化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系统性,完善协同机制具有时代价值与意义。

  一、河南黄河文化旅游带协调推进的现实境遇

  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展示区和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河南在抢抓发展机遇、落实相关指示精神过程中,先后在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和河南省文化旅游大会上,提出要充分运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发挥河南在黄河流域的独特优势,以黄河文化为主线,规划建设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廊道,城河互动、区域协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郑汴洛黄河黄金文化旅游带。然而,我省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还不突出,原因是在协调推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现实问题:

  (一)顶层设计有待完善,规划体系不健全。一方面,省级规划与国家战略规划衔接不足,国务院颁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来,我省也相应出台了贯彻落实《刚要》的实施意见及具体分工方案,但仍需加强与国家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规划与政策文件的衔接,进一步明晰规划范围;另一方面,重大工程项目规划与当地产业发展、生态修复、历史文化名城与古村落建设规划缺乏协同性,互动机制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打“黄河文化牌”促进乡村振兴、加快新型城镇化还有许多潜力可挖。

  (二)公共服务缺乏有效沟通,运营监管机制不完善。黄河文化旅游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涵盖范围广、牵涉部门多,协调难度大,有些部门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性认识不足,执行推进不坚决,缺乏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另外,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监管机制不够完善,措施不够有效,执法力度不够,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创新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监管合力。

  (三)黄河文化形象认知度不高,统领性IP尚未形成。黄河流经地市具有不同的资源及价值理念,尚未形成一体化利益共同体,则对黄河文化的宣传弘扬意见不一,合作机制不健全,区域间尚未形成穿珠成帘式宣传,导致民众对黄河文化形象统一认同感不高。加之,各地区之间缺乏对区域文化脉络的整体认识,具有统领性的超级文化IP尚未形成,导致各地对黄河文化遗产的利用碎片化。

  二、协同共建河南黄河文化旅游带的现实需要

  (一)有利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一体化,推动黄河文化活化利用的可持续性。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协同合作构建黄河文化旅游带命运与利益共同体,有利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主体之间形成合作与互动,形成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体化,推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可持续性。

  (二)有利于优化黄河沿线的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提升黄河整体形象和区域价值。黄河流域(河南段)区域协同联动推进沿线整体的规划布局和景观设计,形成黄河沿线公共服务的协同治理体系,有利于形成代表河南黄河文化旗帜性的文化地标,赋予当地居民黄河流经的存在感和荣誉感;有利于旅游开发模式与新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相连接,提升黄河整体形象与区域价值。

  (三)有利于形成可统领性的黄河文化IP,形成认知度高的文化符号。当前,黄河文化资源挖掘不深、融合不够,特别是虚拟价值与形态开发不足,沿线产业发展与黄河文化缺少内涵关联。黄河文化旅游带协同共建有利于更好地凝练黄河文化精华和时代价值,形成黄河文化超级IP,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实现文化价值最大化。

  三、协同共建河南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统筹全域谋篇布局。一是着眼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在顶层规划上明确河南省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定位,明晰各市具体的发展路径,实现穿珠成线,协调贯通,实现地区协调、古今协调、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等方面的协调。二是统筹战略规划的空间布局,形成我省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战略与其他国家、省级战略的相互配合关系,站在省级层面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高度,将黄河上下游、左右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科学规划和全面布局。三是建设黄河文化全域旅游带,坚持沿黄流域全域统筹、配置发展资源,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域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全域协同发展转变。

  (二)实施协同战略,推动融合发展。一是推动形成黄河文化旅游带命运与利益共同体,打造部省合作、部门联动、共商共建的工作格局,具体表现:组建“黄河文化旅游带合作发展联盟”, 促进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沟通渠道;建立黄河文化旅游带联席会议制度,促进管理体系、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联合沿线城市成立“黄河文化旅游带发展基金”,深化区域合作。联合创设“全球黄河论坛”“黄河非遗大展”等活动,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在世界舞台上讲好“黄河故事”。二是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打造规模化、集约化、高品质的文旅及文化产业集群,推出黄河(河南段)文旅精品线路和文化产业品牌。三是整合区域宣传营销,实施“黄河IP孵化计划”,继续打造“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品牌,统一黄河文化IP设计,形成“黄河文化+”产业格局,实现黄河文化与旅游休闲、动漫影视、文艺作品等载体有机融合。

  (三)强化机制层面创新,创建区域协调合作机制。一是黄河流经区域政府间协作,构建跨区域合作的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和利益补偿机制。黄河流经区域通过协作共同发展,形成城市共同体,推动黄河流域城市之间产生文化认同与价值共识。二是推动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力量协同合作机制。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打造文化产业、旅游产品多元融合的投资价值平台,通过行政策略和文化感召,广泛吸引民资参与投资和开发,建立黄河文化保护基金、黄河生态保护基金等,形成一个足以推动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主题文化、创意产业长远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好黄河文化旅游带。三是构建交通共建共享机制。以构筑“内畅外通、区域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路网和纵贯中原、辐射全国的交通规划为目标,打响“交通重大项目会战”。一方面加强传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提升既有铁路、公路、干支线、机场功能,形成河南黄河流域现代化交通网络;另外,加强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建设,推广“互联网+文旅”综合应用,提升河南交通体系的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四)整合优质资源,激发内生动力。一是借助黄河干支流轴线,加快地域特色文化整合,整体打造黄河(河南段)文化发展“高原”。二是实施“强基战略”,启动“黄河文化资源普查与数字化工程”,建设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进一步提升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数字化水平,让黄河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成为激发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和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内生动力。三是构建多元化复合型黄河文化信息传播平台,通过大数据、融媒体等技术手段,实现资源数据可视化、动态化管理。融媒体与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相比具有资源互通、宣传互融和利益共融等优势,能够通过统一的策略统筹,引入宣传标准和监管机构,对分散的媒体宣传力度进行结合,形成宣传领域的合力。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