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创新发展论坛 | 于善甫:关于构建河南省际交界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建议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4-28 10:30

  编者按

  4月22日,第九届中原创新发展论坛在黄河科技学院举办。本次论坛以“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内涵 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为主题,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河南落地生根为宗旨,10余位专家学者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献计献策。大河网作为联合主办单位,学术中原对此次论坛专家发言进行全文刊发。

  以下是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于善甫的发言《关于构建河南省际交界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建议》——

  2021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为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为中部地区勾勒出一幅宏伟发展蓝图。《意见》第三部分第十一款明确提出,要推动省际协作和交界地区协同发展,要建立健全中部地区省际合作机制,要推动中部六省省际交界地区以及与东部、西部其他省份交界地区合作。

  河南与六省接壤,边界线绵延2994公里,河南省际交界地区共涉及山西、安徽、湖北、山东、河北、陕西、河南等7个省32个地市,其中省内12个地市,分别是安阳、濮阳、开封、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南阳、三门峡、济源、焦作、新乡等地,省外20个地市,常住人口达1.71亿。总体来看,这些区域的发展水平大多数都低于其省内其他区域的发展水平,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的重点区域和难点区域。但由于多重原因叠加,省际交界区域发展水平大多低于省内其他地区,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地区,构建该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对我省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河南省际交界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偏低。这些区域远离省会中心城市,得到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性比较小,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二是行政壁垒依然存在。近年来一些地区已经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但在现行财税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下,作为一级利益主体的地方性政府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一些省际交界地区区域性的壁垒也依然存在,阻碍着一体化的进程。三是人口城镇化水平较低。2022年年末,我国常住的人口城镇化率是65.22%,河南省际边界地区的32个地市常住人口平均城镇化率是56.4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8.77%。其中阜阳、黄冈、信阳、晋城、宿州、亳州、六安、商洛、商丘、周口、濮阳、南阳、驻马店等13个地市的常住人口平均城镇化率均不到50%,这些地区的常住人口平均城镇化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四是产业同质性竞争明显。由于同处于一个地理区域,地质结构、人文环境大部分资源禀赋接近和趋同,这就导致了这些交界区域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但是竞争却在不断加剧,无法形成联合效应。

  构建河南省际交界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建立健全省际交界区域合作发展机制,推动省际交界区域协同创新。一方面,区域合作是省际交界区域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省际交界区域应主动融入接壤发达地区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围绕产业协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等不断探索合作模式。如安阳作为河南省唯一被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城市,是中原经济区对接京津冀、衔接环渤海的重要门户,应主动谋划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省际中心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河南省应重点支持濮阳、焦作、三门峡、信阳、商丘建设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一主二副五省际”的中心城市格局。

  二是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再分配机制。首先,要完善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追求,按照区际公平、权责对等的原则,探索完善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其次,要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利益补偿机制,争取省内外粮食主销区为主产区提供资金、人才、技术服务等多方面支持,共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第三,完善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利益补偿机制。

  三是建立错位互补发展机制,破除壁垒妥善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首先,要树立“区域一盘棋”思维,要依托各市区位交通、历史文化、产业发展、资源禀赋等优势,不断优化省际交界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动各类工业项目向辖区内产业集聚区转移,引导服务业向各中心城区集聚。其次,要推动交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区域立体化交通网络,打通省界、市界、县界的“断头路”和“疙瘩路”,不断提升交界区域路网密度和等级。最后,推行“飞地+”模式,打破影响发展的各类篱笆壁垒,推行“飞地+经济”“飞地+行政”“飞地+共享平台”等发展模式,省际交界区域内抱团发展,经济先发展地区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帮扶后发展地区。

  四是完善共享共建机制,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创新。首先,要完善省际会商机制,健全省际交界地市政府间联席会议制度。其次,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文明共建机制,守住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红线,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作,尽最大努力提高生态碳汇水平,同时持续优化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第三,政府主导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逐步建立起权责清晰、保障有力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最后,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推动省际交界区域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资源共享,注重科技创新合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