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和市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5-09 14:02

  资本逻辑主导的市场经济不关心现实中劳动者的处境,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主导的市场经济,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够实现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协调,破解市场经济的相对贫困化和低增长的难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物质基础前提,即“做大蛋糕”,保持经济发展的一定速度。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这一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市场化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政府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能够由市场机制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都交给了市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以有效发挥,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和困难,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清除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确保我国在未来发展中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更好发挥政府促进公平的职能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会导致相对贫困不断扩大化和低增长,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仅仅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市场经济本身不能解决公平问题,公平主要靠政府来解决,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促进公平的职能。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创造了快速增长的世界纪录。与此同时,社会不平等状况也随之一度加剧,从计划经济时代一个相当平等的社会变成一个非常不平等的社会。1979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只有0.317,20年的时间就超过了0.4的警戒线。从城乡居民收入比来看,2015年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比值为2.73∶1,比1998年的2.51∶1有所扩大。从2003年—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近年来趋于下降,但从国际比较看,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居民的最终消费率相应较低。1990年为47.8%,2010年略微下降为47.4%,2010年大幅下降到35.9%,2014年才略微回升至37.4%。收入分配差距长期居高不下,会从供给侧结构上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投资及资本形成结构,并严重影响需求结构,甚至成为内需不足的重要动因。收入差距扩大,高收入家庭所需商品早已齐备,无需增加购买,因而消费倾向较低。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收入是消费之源,收入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倾向和消费动力,虽然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但由于无力购买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消费愿望,结果导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处于较低水平,消费需求不旺又会造成市场疲软,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我国消费与GDP总量相比规模较小,消费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而且增长较为缓慢。居民消费率不但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消费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与难点是要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低收入人群,即能够实现益贫式增长,具体要求有三个方面:第一,要求机会平等的增长;第二,强调对贫困群体的关注,经济增长应有利于大多数人并且具有持续性;第三,使低收入人群充分就业,并使劳动收入增长率高于资本报酬增长速度。以上三个方面都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促进公平的职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党和政府的公平效率观也在不断更新。中国政府把消除贫困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持续不断地致力于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不断强化政府促进公平职责,限制和缩小相对贫困。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在注重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将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反复强调:“既要不断做大‘蛋糕’,同时还要分好‘蛋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一系列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得以贯彻实施,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收入分配关系得到明显改善。2013年—2017年,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中央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等目标要求,推动了全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8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比上年加快0.6和1个百分点,扭转了居民收入增速的回落态势。 但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自1998年以来持续下降,已经积累了比较大的降幅,且这一下降趋势从2009年才得以逆转,回升速度比较缓慢。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占比与加拿大、德国等比较接近,但明显低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仍有提升空间。

  另一方面,随着收入分配关系的改善,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有所提高。2017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拉动经济增长4.1个百分点。2013年—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的年平均贡献率为56.2%,资本形成总额的年平均贡献率为43.8%,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年平均贡献率几乎为0。其中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比2012年提高3.9个百分点。需求结构中最终消费比重的提升表明了经济结构优化在朝着有利于居民生活改善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民生的改善才能够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实现民生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形成良性循环、互促互进的关系。正如习近平在吉林调研时所强调指出的,“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有些国家虽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仍未能取得普遍的社会进步,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怪象。“包容性发展”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只是不可能付诸实践的理念。能不能实现“包容性发展”,取决于发展的目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必然带来较高的经济增长,可以解决包括贫困在内的所有问题,实际上却导致贫富悬殊和收入不公以及长期的低增长。以人民为中心则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党和政府,是人民利益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只有这样的党和政府既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克服中下层普遍贫困化的市场经济基本法则,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包容性发展的生动诠释,要求实现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特别是“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的提法,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向世界提供了“如何摆脱绝对贫困”的中国智慧和方案,相信伴随着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一定可以运用解决绝对贫困方面积累的基本历史经验,促进政府和市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张璐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经验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2021BKS024】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