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学军:感悟思想实践伟力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告诫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洞察和对开展以意识形态领域为主阵地全领域斗争的深度研判。“学思想”须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放在整个体系中来认识和把握,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飞跃,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毛泽东同志在一篇短文中写道:“资产阶级政治家说,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一点也不错。不过,斗争形式,依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罢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旺盛活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党和党领导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十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马克思主义作为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具有真理性,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依赖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的力量,同时坚守科学理论和真理价值需要永葆斗争精神。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感悟思想实践伟力,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开展好主题教育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政治能力保障。
二、“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政治理念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全过程,涵养思想源流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内容中的最重要的一句话,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领域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出时使用过次数最多(15次)的最重要理由和结论,这个战略研判和政治宣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支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飞跃的内生动力和根本要求。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与实践者,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通过“学思想”理论正本溯源、固本培元,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坚定和思想纯洁,通过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优良传统,积极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根本动力、释放强大能量。
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在“常长”上下功夫、见成效
贯彻落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和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根本任务,坚持“学思想”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焕发力量、焕新精神,敢破善立、推陈出新,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强化实事求是思想作风,唯实向实、认真求真,培养“三实四见”精神,积极践行“思想老实、工作扎实、生活朴实”和“见先进就学、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见问题就改”的忠诚干净、担当有为的奋进姿态。严格规范组织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充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培训内容,定期组织开展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党小组会议等制度;结合开展主题教育、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和推进党建高质量发展,利用课堂、现场、实景、典型等渲染、引导和培训,凝聚和营造积极开展斗争、发扬斗争精神的环境氛围。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结合融入坚持问题导向工作方法,培养党员、干部工作上敢于较真斗硬的能力作风,积极调动和发挥出人才的最大潜能,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勇毅前行。
(作者: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办公室主任 崔学军)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