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戎:基于课程思政的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素质为目的的综合性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理论的传授,使其无法实现理想的教育目的。而项目教学是一种“做中学”的新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驱动,注重实际应用为导向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它的优点是把课堂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并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巧,重视知识的理解、能力的锻炼,提高整体的综合能力,满足高校对应用型的需求。同时,项目式教学又是“行为导向”的,它具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特色,能够将理论和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所以,实施“项目化”是实现“心理健康”课程的必要条件。
课程思政理念下心理健康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内涵
从课程思政的基本原理出发,可以看出以通识课和专业课为主要载体的“课程思政”,通过对课堂情境和课堂活动的逐渐强化,使大学的“思政”与“学科”的结合逐渐达到了课堂项目化教学的目的。它最显著的特征是“融会贯通”,即它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内涵相结合,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内涵得以全面的实现。另外,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应强化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纳入高校通识课和专业课中,从而获得积极的教育力量。可以看出,“课程思政”即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从而培育出具有良好个性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的现代专业人才。
从“课程思维”思想指导下的“项目化”教学的需求出发,可以看出“以工作为核心”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思维”视野下,高校应将“思政”的内涵逐渐渗透到“项目化”活动中,以“以案为本”的方法,逐渐强化“学”与“做”的结合,让“学”中“做”、在“做”中“学”。作为普通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与普通学科相区别的学科,应注重学科目标的合理配置。特别是在新的课程思政视野下,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念与道德、职业、法律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机结合起来,对现行的教育内容进行充分的改造与革新。
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学实施条件
第一,提升当前教师的授课待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的一项重要的公共课,它具有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项目教师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管理、心理咨询一线工作经验,具有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资质,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实践能力,能较好地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衔接。高校应当建立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学团队,长期在第一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工作,掌握学生思想动向,掌握学生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积累丰富的咨询案例。“双师”的教师质量,确保了在项目化的基础上,把学科的思政课与理论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课程“做中学”,达到思想道德的目的,达到教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要求心理健康课小组的老师们开展过多项专题调研和课程资源库的构建。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任务比较繁重,应该给予更高的授课待遇。
第二,丰富多种多样的教育资源。项目式教学是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载体,以课程思政为核心,以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使教学资源能够适应现实环境的要求。高校应当成立起“心理课程创意实习基地”,为学生开设了专题式的教学场所,配备多媒体设备、活动场所等,并配备丰富的培训器材,其中有宣泄室、放松训练室、心理沙盘等。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当按照课程思政的需求,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规定,修订一套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编写一套完整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案,设计一套实用的课程设计书,并面向大学生实现较为实用的“心身健康”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信息化的教育技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实践,确保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程思政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要求
一方面,加强课程的整体设计。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应立足于高校教学的要求,立足于对学生的认识,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专题式教学。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并将其与课程实际结合起来,强调其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重视对其进行能力的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职业技能训练与自我教育的专业教育,应根据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需求,将其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内容中,将其具体的发展规律与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此同时,还应以“专题式”的形式,来处理学生在个体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增强其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素质。
另一方面,延伸课程的内容,加强课程体系的规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应适应大学生的需要,特别是高校开设管理心理学、营销心理学、消费行为学等学科,根据不同的学科融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涯规划中,应以心理健康为重点,加强对其专业的教育,以促进其择业。这种课程的模式和课程的设计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学会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迅速地融入到生活的需要之中,为自己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进行课程的内容和方案的制定之前,各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及常见心理问题确定课程的内容,从基本概述、适应社会、完善自我、展望未来等单元中分别设定主题,各主题包括心理测试、心理训练、心理活动、课外自主等部分,依照基本知识、常见问题、解决策略的方法组织教学。在实践活动、知识介绍、课外自主等方面,各专业课程均应在特定的内容上进行,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结构。在向学生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实际的个案来创造情境,并在个案中加入有关的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另外,在课堂上,老师还应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通过讲述思想影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课程思政的专题进行专题活动等,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和核心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在课余时间,老师让同学们去读心灵美文,观看与心理学相关的影片,使他们在学中做,学中做,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学与用的差距,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开展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理念的“项目化”教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郭志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