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永伟:让博物馆参与构建美好生活的5条路径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5-18 09:05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个节日既属于博物馆业界,也属于人民群众。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把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确定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并指出博物馆能够创造连锁效应,促进积极变革,对于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美好生活具有关键性作用。此次博物馆日主题将博物馆与社会美好生活有机连接起来,促使博物馆在当下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尤其是在构建社会美好生活过程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取得了重要成就。据统计,2021年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5605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比达90%以上;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教育活动32.3万场。博物馆作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升社会稳定性、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增进世界相互理解、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公共空间,从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到增进社区包容发展、再到改善人民群众日常精神状态的各个环节,都不断彰显其独特地位。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艺术圣地,更是人们的精神殿堂。博物馆建筑是公共文化空间,当代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通常会选择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原型作为基本依据,可以说博物馆建筑就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同时也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文化记忆,在阐释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地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广泛地融入人们生活当中。从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来说,保护、陈列、展示文物,同时阐释、传承、弘扬特色文化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从发展趋势来看,博物馆的功能趋向于多元化、复合化,融合性发展是其未来方向,从传统的文物收藏展示到融入相关的科研、交流、教育等功能,从博物馆、博物馆群到博物馆综合体,从文化展览展示到文化体验,从传统讲解和说教到重视氛围营造和亲身体验,再加上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博物馆的职能不断拓展,参与社会构建的机会越来越多。

  人们对博物馆的需求日益增多,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键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博物馆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特别是博物馆的文化力量的展现和加强,对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极其重要。

  如何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博物馆未来将如何更好地参与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我认为有以下5条路径选择:

  一、突出博物馆的社会核心功能

  博物馆是在收藏、保护、展览、活化有关历史、艺术、民俗、文化、科学等领域文物的基础上与社会建立紧密联系的,其作为公众获取文化知识和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公共文化场域,功能趋向于多元化、复合化,融合性发展是其未来方向,诸多文化信息在这里积累、沉淀,经过它与公众的特殊互动渠道,然后再传承、创新下去,从而把文化引入到一个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上;再加之,博物馆由于广泛的社会参与面,社会构建功能日愈加强,建设美好生活的特质也日愈凸显。新时代,要进一步突出博物馆的文化核心功能,也就是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全面激活中华优秀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另外,博物馆还要在连接公众、关注社会主题中持续生长,以“人”和“社会”的发展作为自身的使命,并着眼于以自身的力量解决社会建设中存在的历史问题、社会矛盾等,努力为人们呈现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精神上的富足,实现博物馆本身的关键性价值。

  二、增强博物馆的社会“中枢”地位

  博物馆与时代同频共振,以自身独特的地位和优势进行收藏文物、还原历史、昭示未来,并不断向公众宣传更为广泛、系统的历史研究、文化普及、审美教育、生态保护,逐渐以一种社会“中枢”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从宏观上来说:当下和未来发展中,博物馆应主动应对全球化趋势,以历史的睿智观察未来,用彼此尊重、包容、平等的态度构建全球文化多元发展新格局,以文化的力量化解全球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各国搭建更为牢固的沟通桥梁,营造更为和谐的发展环境;从微观上来说,博物馆以多样的建设类型和文化资源为载体,通过实施“博物馆+”战略,增强博物馆的连接性,提升博物馆与社会美好生活建设的耦合度,从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人民需求的层面,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集中力量展示其“中枢”作用,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博物馆的这一作用会越来越强。

  三、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吸引力

  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吸引力,可以从“理”与“用”两个方面下功夫。所谓“理”,就是要从内在理路上使博物馆在形成社会纽带和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公民意识、思考集体身份认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改善弱势人群的社会融入状况,构建与人民群众的平等、和谐关系;以更高的标准建设覆盖广泛的文化服务体系,时刻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将博物馆与人的发展、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相融合;从学理上消弭博物馆的专业性与人民群众的大众需求之间的沟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形式向公众传播文物背后的文化。所谓“用”,就是要从实践层面促进观众与展品及空间的交流和互动,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研究、展示功能与人的社会需求相结合,尤其是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打造“场景+技术+内容”新模式,以博物馆的力量唤醒潮生活;大力加强博物馆的数字建设,实现智慧化与共享性相结合,推进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区建设;大力发展博物馆文创产业,以文化推进创意发展,以文创产品传播中华文明;积极举办特色活动,如流动展览、文化讲座、文物鉴定、文创发布、互动体验、教育研学等,全面展示博物馆的魅力。

  四、延伸博物馆的社会“触角”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关于保护和加强博物馆与收藏及其多样性和社会作用的建议书》,指明了博物馆与经济及生活质量的关系、博物馆的社会作用;2019年京都大会决议再次强调了所有的博物馆都能在创造构建可持续未来中发挥作用。可见,博物馆与社会建设主题紧密相关,必须进一步延伸其社会“触角”:一是发挥自身力量,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如绿色场馆建设、环保经营模式以及对绿色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宣传普及等;二是发挥文化优势,以多种途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共享模式,通过促进博物馆与教育、创意、旅游等的融合,大力优化博物馆的文化供给,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博物馆积极服务社会建设大局,实现博物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将文物、文化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社会发展动能,在博物馆群、博物馆联盟建设以及博物馆自身变革中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区域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有机结合,在社会大局中彰显博物馆的担当。

  五、把握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趋势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趋势明显,博物馆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烙印,如逐渐走向优势竞争、系统协作、超限融合、跨域分馆、功能拓展、特色陈展、文化创意、绿色发展、话语竞争、消费导向等。对于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趋势,要继续以传播优秀文化为主责,以博物馆的独特形式讲好传统文化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主动迎合文旅融合的节奏,提升博物馆的智慧化水平,强化科技赋能,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沉浸式文旅、研学旅行、考古旅游、全链条文创等新业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深度参与美好生活建构,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强博物馆的文化交流功能,通过联合举办展览等多种形式展示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使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此构建国家话语体系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营造出多彩的文化交流环境。

  【作者:师永伟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23年度基本科研费重大项目“河南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23E05)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