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河南制度型开放”系列谈②|王喜成:推进制度型开放应首先明确战略方向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5-18 10:10

  编者按:制度型开放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应有之义,是实施对外开放的新征程、新课题、新赛道。2023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河南作为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当前正在深入实施的“十大战略”把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放在了统领河南对外开放工作的核心位置,这是我省构筑开放新高地、构建开放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对于河南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弥补对外开放短板,挖掘开放新优势、新机遇和新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新时代制度型开放,必须树立全新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着力从求新上着眼、在争先上落笔,统筹兼顾、综合施策,从而实现对外开放的弯道超车。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的本组“系列谈”,分别从思想理念、战略方向、平台通道、支撑体系、自我优势、良好环境等6个方面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当今世界是一个战略制胜的时代,要想决胜千里之外,首先要明确战略方向。放眼全球,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愈加明显,时代主题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贸易规则也正处在“重塑期”。推进河南制度型开放,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当前的国际大势,明白国家对外开放新的着力点,摸清自己的底数和优势,从而找准战略方向与突破口。

  第一,要全面融入和深耕“一带一路”市场。“一带一路”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的总抓手,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河南实施对外开放要在全国“一带一路”大框架下谋划,我们的“四条丝路”要与“一带一路”有效对接,坚持四路融合并进,“米”字形高铁网要与“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从而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重现河南人繁忙的身影,实现“陆权回归”。要大力推动民航、铁路、公路“三网融合”,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出海港(国际陆港)“四港联动”,充分发挥协同效应。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高层次、多维度的开放合作,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带动高水平开放发展。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政策叠加等多重优势,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化综合性的集疏运体系,大力推进枢纽设施、枢纽产业和城市功能融合发展,引导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高端经济资源要素向我省聚集、融合,并产生放大、扩散效应,把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助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第二,要积极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2022年1月1日,RCEP协定正式生效实施。其协定成员国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亚太国家共15国,总人口达22.7亿,GDP达26万亿美元,均占全球总量的30%左右,是世界上参与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RCEP协定生效后,为我省更好地参与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和一体化大市场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如2022年,我省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总额达2552多亿元,进出口值在全省外贸总额中的占比达29.9%。在我省排名前10位的外贸市场中,有4个国家是RCEP成员国,当前RCEP市场已成为我省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市场,对我省全球市场进出口额增长贡献率达96%以上。RCEP的突出特点是税率低或零关税,如货物贸易方面,其零关税水平从8%增至90%,涵盖我国约1.6万亿美元的贸易额。在其他方面,RCEP还有服务投资、规则等领域较高的开放水平。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和高质量融入RCEP,把其作为推进我省对外开放水平提速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要深入研究RCEP的协定规则,及时主动对接,完善升级我省现有的相关政策,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的建立。要引导我省企业利用好协定市场开放承诺和规则,更好地把握RCEP带来的市场开放机遇,积极参与RCEP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合作。相关部门要在制度规则对接的基础上辅助企业用足用好原产地累积、关税减让、程序便利、电子商务等规则,通过与国际接轨的制度规则,提升投资保护水平,促进投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来豫投资兴业。

  第三,要深度推进“四路协同”。近年来,河南形成的陆上、空中、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在全国独具特色。我们还要借鉴全国各地经验,深度拓展经营“四条丝路”:“陆上丝绸之路”要扩大中欧班列货物集散范围,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水平;积极学习新疆、西安、四川、重庆等地的做法,以更多的当地产业发展与优惠政策支持,全面提升中欧班列(郑州)的运行质量和规模,进一步开通郑州到欧洲其他国家与东南亚各国的新线路,提高全省经济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相互融合度。“空中丝绸之路”要增强辐射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郑州“天下之中”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郑州机场第三条最具特色的货运专门跑道,扩充郑州航空港的货运优先优势,搭建全球高端贸易的桥梁;积极推进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做大做强郑州—卢森堡亚欧国际航空物流“双枢纽”。“网上丝绸之路”要进一步提升通关服务水平,支持跨境电商发展,推动EWTO核心功能集聚区建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以“1210”模式(即跨境电商网站可以将尚未销售的货物整批发至国内保税物流中心,再进行网上的零售,卖一件,清关一件,没卖掉的不能出保税中心,但也无需报关,卖不掉的可直接退回国外。)进一步完善功能支撑,力争让郑州“中大门”的政策开放红利惠及全省更多地方,把当代“万国博览会”开到更多百姓家门口。“海上丝绸之路”要建设海铁联运国际国内大通道,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衔接,推进内河水运与沿海港口无缝对接等。总之,要把“四路”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推进、市场运作,并强化政策互通、设施联通、信息共享、服务联动,形成优势互补、携手并进的良好态势。

  第四,要发挥中心城市开放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和南阳副中心城市的开放带动作用。郑州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内陆开放高地、全球最重要的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和著名的跨境电商发展中心与标准制定地,2022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额达6069.7亿元,占全省对外贸易总值的71.2%,为河南省成为内陆开放高地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郑州向以“买全球、卖全球”著称,其进出口总值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并连续11年在中部城市中排名第一。因此,要做强郑州这个“脊梁”,工作的着力点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郑州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开放平台国际化;发挥城市后发优势,加快城市形态国际化;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加快推进产业国际化;发挥中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文化交流国际化;发挥敢干肯干的精神,加快营商环境国际化;发挥“绿城”基础优势,推进人居环境国际化,以国际化为引领加快郑州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擦亮城市名片,做好“动”“静”文章,做强“枢纽”、扮靓“黄河”,打造属于自己的“势”。在建设中,要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朝着建设“三中心一枢纽一门户”的目标扎实迈进,展现国家中心城市的担当作为。要加快推动“米”字型廊道上的节点城市参与到郑州核心功能体系分工,推动中西部地区成为郑州市广阔的经济腹地。

  第五,要大力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结合河南优势产业与贸易比较优势,着力围绕大项目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强化河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互通,提升河南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一方面要筛选“一带一路”沿线与我省存在合作潜力和合作优势的国家,实施重点开拓,深度挖掘。另一方面要精选省内具有竞争优势的重点产业和企业,积极引导,形成示范,着力打造一批互利共赢的“双向”投资重大项目。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推进商业化运作模式,重点坚持市场化导向,争取较高的投资回报。要坚持既“走出去”也“引进来”。在“引进来”方面,要总结推广郑州市引进富士康科技工业园的经验,着力前瞻性谋划,在“备课”上下足功夫,追求多层次间协调和多目标间平衡,采用柔性措施,以情感、以真诚助推合作。在“走出去”方面,要总结宇通公司“古巴模式”经验,既全流程“走出去”,又全方位市场再构建;对“走出去”建设“工业园区”和“经贸园区”的企业要加大支持力度。要善用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地瓜理论”,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购买资源矿山、投资建厂、收购股权、承揽工程,总结推广洛阳钼业的经验。要在稳住货物贸易的同时,大力发展对外商务、运输、旅游、教育、劳务输出等服务贸易,积极吸收利用外资,扩大对外投资。

  第六,要超前谋划打造EWTO郑州总部。EWTO(世界电子贸易组织)是一种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新组织,其作用是可以促进、组织和协调发展国际电子商务贸易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彰显着爆发力、生命力和竞争力。但EWTO并不是要替代WTO,而是与WTO一起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河南在积极对接和融入“一带一路”的同时,应充分借鉴联合国纽约总部、达沃斯论坛“博鳌论坛”、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的思路、经验和做法,思考建设EWTO郑州总部。这是将来河南对外开放的一个战略制高点,对于郑州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服务国家战略,特别是对扩大河南对外开放、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促进跨境电商长足发展、打造郑州国际商都、引领全球贸易规则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喜成,郑州工商学院特聘教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