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冰:全面提升河南突发公共事件语言治理效能的路径与对策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5-22 15:16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202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更高水平推进法治河南、平安河南建设。语言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治理能力是政府处理相关语言事务效力和效率的体现,对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语言治理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及时化解和处置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风险。在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过程中,语言治理看似无形,实则关键。它不但可以迅速动员所有可用力量,让民众理解并积极配合事件的处理,而且能够减轻社会舆论压力,营造正面的舆论环境,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针对突发公共事件成因多样、分布差异、传播广泛的特点,河南需要从能力建设、技术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创新语言治理路径,提升综合治理效能,有效应对多重风险挑战。

  一、推进高水平的语言治理能力建设

  高水平的语言治理能力包括资源整合能力、布局协调能力、监测预警能力和效用评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是政府依法依规配置和管理语言资源的统筹和应用,实现公共事务高效处理、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语言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其根本就是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多元主体合作、平等协商对话的方式建立防控有序、媒介融合、决策科学的多方参与机制。布局协调能力不是对单一的语言要素进行规划整理,而是对大体系、多领域、全要素的语言资源进行精准匹配,形成责权清晰、高效规范、防治结合的能力统领。充分发掘语言治理的传播价值,协同各单位、各部门完善共享机制,建立区域语言智库,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创新协调联动的新路径。监测预警能力是可靠防范化解突发公共事件风险的前提,急需将前置监测预警作为当务之急,着力完善语言应急服务的监测系统,把握治理的最佳时机,逐步改进力度薄弱、时效缓慢、渠道单一的现状,提高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效用评估能力应以治理手段和实践经验为支撑,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完备的基础上,建立综合反映成果能力的测度算法,推动形成全过程、动态化、立体式效率与效度的全面评估。

  政府层面,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语言治理,不断健全法律和制度保障,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解决涉及核心治理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等级制定相应的机制及预案,提升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与救助、评估与反馈的全链条的综合治理能力。社会层面,要充分发挥各类组织协同治理的作用,从新闻报道、资讯传播、语言服务和司法救助等方面完善社会信任体系, 丰富非政府组织在语言治理中的方法和路径。公众层面,鼓励并支持网民成为语言治理的建言者、行动者和监督者,积极探索阻滞参与的因素,拓宽参与的众包渠道,提升“行动—知觉”的践行力,共同遏制谣言、打击语言暴力,形成凝聚人心、向上向善的治理合力。

  二、强化大数据在语言治理中的应用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语言治理中,现代技术不仅是高素质的治理手段,还是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一方面,现代技术赋能突发公共事件语言治理,可以快速落实语言技术方案,组织语言救助活动,提供语言服务产品,实施舆情监测与危机干预,更加快捷、灵敏、高效地提高服务效率。另一方面,现代技术与语言治理的融合共生,使得数据兼具生产要素和治理要素的双重特性,推动了语言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和变革,从程序上优化风险洞察、防范、化解、治本和转化的路径,由语言治理向“语言智理”转变。

  大数据通过收集社会热点或关注焦点事件的海量数据,提供数据挖掘分析和可视化服务,构建智慧应急的认知模型,智能研判突发公共事件的感知和反应能力,它的作用包括监测舆情、信息发布和社会调查。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政府及时了解公众对事件的态度和情绪,通过分析网民在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上发布的言论、评论等信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舆情监测,从而及时识别潜在的危机点和矛盾纠纷,帮助政府制定相应的处理策略。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和整理与事件有关的信息,并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制定信息发布策略,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政务App、电视新闻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及时公开真实信息、防止谣言滋生,提高信息发布效率和精度。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工作,以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和事件背后的原因,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加高效地开展社会调查。例如通过在线问卷、网络调查等方式快速收集公众意见、建议和反馈等信息,从而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的事件应对方案、提供可靠的社会调查数据。

  三、推动形成语言治理人才培养协同联动机制

  突发事件语言治理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为了有效地传达信息和管理风险而进行的一系列语言沟通和管理活动。因此,要发挥社会治理政策引导和调控作用,建立培养目标协同、师资队伍协同、要素共享协同、管理体制协同的全流程联动机制,主动对接语言战略需求,解决储备战略人才不足的问题。

  首先,需要完善相应的人才发展规划,健全人员的准入、使用、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统筹“政产学研用”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集合,发展更多实践性、应用型的语言学专业,如语言技术、语言工程等,推进最新的语言治理规范和技术的结合,强化语言监督和管理,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其次,依托政府、企业或学术机构,成立语言治理专业团队,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现场应对和危机处理。语言治理团队既需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提供学科资源,还需要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新闻部门搭建咨询平台,共同提供危机公关、跨文化沟通、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翻译技巧等方面的服务。最后,把语言价值引领贯穿业务指导、渠道拓展、保障服务等各环节,建立以竞优治理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时代感和实效性。坚持在语言治理人才培养中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的创新,加强语言治理人才全要素的培训,引导专业人才向基层流动,各自贡献优质资源。改进完善专业人才招纳、录取和分配方式,动态调整社会、培养单位和学科专业间的结构关系,促进人才培养协同联动机制与语言治理新范式相适应。

  【作者:孙冰 单位:郑州商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河南省突发公共事件语言治理效能研究”(2224004102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