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意焕: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与对策建议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党领导人民要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乡村振兴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战略部署,只有组织动员各种力量积极参与进来,依靠劳动群众的主体性、自觉性,才能够全面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河南省要从农业大省发展为农业强省,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农村集体的作用,把各种参与力量汇聚在以党建引领的农村集体为核心的组织体系中。
一、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紧迫性
中央连续多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尤其需要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尽快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为稳住中国粮食的基本盘做出应有贡献。河南省地处中原,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好,有众多产粮大县,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各类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是职责所在。
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是解决省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目标要求的需要,是河南省实现中国式农村农业现代化目标的需要。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我国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需要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大力提升农村农业发展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尽管河南省GDP多年排名为全国第五位,但是农村农业发展在省域内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也比较突出。
全省已经脱贫摘帽的贫困县有53个、贫困村有9536个,共有656万脱贫人口、69万监测对象,规模均居全国第三位。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层级,需要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当前河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十分艰巨。
河南省要从农业大省发展成为农业强省,就需要组织动员全部力量,不断增加农村农业各领域的科技含量,特别需要重视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经营技术、重要育种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等。此外,县域是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河南的县域综合发展能力还不够充分。在2022年的全国百强县中,河南省只有6个,并且排名比较靠后。河南需要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资源配置,汇聚各种人才,打造更多的全国百强县。
河南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充分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提升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河南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既要提高物质生产能力,又要优化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提升生产力需要优化生产关系,优化生产关系利于提升生产力。生产决定分配,经济活动方式深刻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在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需要全面回顾现有生产经营方式中的利弊,优化改进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促进生产力均衡布局,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把从省级层面到村级层面的各种力量都组织动员起来,统筹各类资源,立足全局和长远,提高政治觉悟和认识水平,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抓住切入点。
二、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分析
2022年《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指出,河南省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振兴。《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指出,到2025年河南乡村振兴和农村农业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农业强省、现代种业强省、绿色食品业强省和幸福美好农民新家园。由此可知,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产业重点是现代农业、现代种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既有属于18亿亩耕地范围内的大宗主要粮食作物,也有众多其他农作物,还有现代化的养猪、养牛等畜牧业。
为了提升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在不断完善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科学育种能力,避免过于依赖从国外进口主要作物及畜牧业品种,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里,现代农业、现代种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有市场力量的支撑,因而河南还需要通过科学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使本省的农作物、畜牧业产出能够更好地走向市场。产业发展的目的是服务全体劳动者,不断满足农业从业人员对美好生活的目标追求。
通过乡村产业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地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在全省范围内的实现,促进全省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让河南农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幸福美好农民新家园。在现代技术支持下,农业劳动生产率与总产值将会不断提高。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判断,农业劳动生产率将会超过工业劳动生产率,这意味着涉农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当前部分地区每亩地的年收入能够达到万元以上,年均亩产收入的提高能够逐步缩小务工与务农收入的差距,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入驻乡村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大的支持力量。
在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既需要把产业振兴的重点做好,又需要注重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活动,避免出现过度逐利性行为给土地和劳动者带来的伤害。需要避免出现这样的现象,即企业从农村流转土地获得一定盈利离开后,给当地人留下了没有产出能力的土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的破坏作用,认为以赚钱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虽然促进了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是以过度消耗土地和劳动者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农业撕断了农业与工业之间的联结,“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河南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进程中,需要对此方面的问题有完善的应对策略。
三、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难点分析
(一)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够充分
在外出务工仍为主流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农村基层发展党员的质量不高、数量不足,外出党员较多,不少党员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够充分。2020年河南省总流出人口达1610.09万人,其中净流出人口达1482.72万人,成为净流出人口数第一的省份。2020年河南省城乡收入的人均倍差为2.16,城市务工收入仍然明显高于农村务农收入,农村年轻人倾向于在城市务工。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达到1.3万人,占比28.3%;高中学历的2.6万人,占比56.2%;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有0.7万人,带动乡村振兴的能力不足。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少农村人入党愿望不强,认为入党后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增多,不如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家生意或打工赚钱上。部分入党者的动机不够崇高,主要目的是为自己谋求好处,这些党员干部显然无法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少数,是乡村振兴的火车头。除了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不高、带动能力不强外,其他层级乡村振兴领域的相关党员干部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治觉悟不高、对乡村振兴内涵理解不深刻、主动作为且敢于担当的精神欠缺等问题。
(二)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
农业的合理化生产经营、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提升,都依赖党领导的农村集体力量,河南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难以支撑乡村的全面振兴。2018年全省有3.6万个行政村没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占比高达78.2%;村集体经营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有6058个,占比13.2%;5万~50万的有3342个,仅占比7.3%。当前多数行政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模小,收入不稳定,支撑乡村振兴的力量不足。以河南某个城郊区为例,全区虽有区位优势,但村(居)集体经济并不发达,全区176个村(居)仅43%的村有集体收入,全区村(居)年均收入2.86万元。这些村集体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租赁收入、土地整理项目收入和房屋租赁收入,分别占比39%、32.7%和28.3%,收入结构不稳定且不可持续。另外,虽然全区村集体资产数额大,但资产质量不高,90%以上为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仅占10%,货币资金占比仅为3%,基本上没有可用于经营活动的流动资金,缺少发展集体经济的资金实力。城郊区的行政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尚且如此,其他远离城市或县城的农村,增加集体收入的能力和动力就更有限了。
(三)涉农产品生产经营的风险防范能力不强
自然灾害与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导致部分经营主体亏损破产;而不科学、不合理的产业选择和经营方式还将导致自然生态危机,河南省农村家庭小农户经营者的数量巨大,风险防范能力总体不强。恩格斯认为,生产力是按几何级数增长,而市场最多是按算术级数增加。在市场化环境中,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除了可能遭受自然风险,如干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更是经常性地要遭受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有研究指出,河南农作物面临的干旱、干热风、晚霜冻方面的风险值分别为[0.64,1.0]、[0.66,1.0]、[0.61,1.0],再加上河南的涉农产品量大、面广,使风险总损失更为严重。河南省多数农村的经营主体仍然是以小农户家庭单干为主,从业者多为老人病残人员。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的小学和初中学历人数占比最大,高达85.1%,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仅有1.3%,还有一部分农业生产者是未受过教育的。这样的生产经营主体必然无力应对各种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即使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公司企业,在市场价格波动中破产倒闭的也不少,郑州近郊的荥阳河阴石榴经营者中就有一些企业破产。此外,在乡村振兴中对另一个层面风险的认知水平及防控能力也都需要提升,即马克思、恩格斯着重阐述的风险:以赚钱为目的的农业生产经营是与维持人类世世代代不断需要的全部生活条件相违背的,其后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才能发现。
(四)汇聚乡村振兴人才的难度较大
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各级各类人才的积极参与,当前无论是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生产经营者或其他相关支持者,还都不能满足需要,汇聚人才的平台或机制有待建设。尽管乡村振兴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省内各地农村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仍然远远低于城市,乡村振兴需要的主体力量及各类参与者都明显不能够满足需要。当前在河南的众多城市中,人口净流入的城市非常少,多数都是人口净流出城市。这验证了一个规律: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普通劳动力与各类技术人员的流向都是由经济发达程度决定的。在郑州周边经济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人走屋空现象也比较普遍。2013—2016年河南省共有54个县域地区农业劳动力数量出现下滑,占县域总数的51.92%;2016—2019年,有89个地区农业劳动力数量出现下滑,占比达85.58%。农村劳动力数量持续下滑,说明乡村对劳动者的吸引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广大农村人口是农村农业中的主体力量,当前这些力量薄弱分散。农村基层科技工作也比较薄弱,具有独立科技管理机构的县(市)不足10%,且50岁以下农业科技人员流失严重。部分科技帮扶工作的落实力度不够,产学研合作不紧密,一些合作流于形式。县域企业特别是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未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比例约10%,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仅为37.6%。
四、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各级各类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
各级各类相关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少数,这些力量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影响巨大。正如我国那些能够有效实现共同富裕的明星村,都是由德才兼备的带头人正确引领的那样,河南的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像南街村王宏斌那样的带头人。河南省南街村之所以能够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成长为我国的明星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党员干部,锻造了一批真心实意为群众、为集体谋利益的党员干部队伍。河南省应该对各级各类党员干部进行系统、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到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内涵及要求,树立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世界观、价值观,真正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主动地为乡村的全面振兴尽心尽力。《塘约道路》、《烟台纪事》、《走向乡村振兴》、《组织工作道与行》、《摆脱贫困》、《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应该成为各级各类党员干部的必读书,并有组织地深入学习和推广南街村的经验。
(二)加强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只有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才能够使集体力创造的财富服务全体村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提升。相反,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土地流转给外来企业经营,只能是富了老板、丢了老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集体力的内涵及产生原因,马克思认为组织起来能够产生“1+1>2”的集体力。各种企业化、公司化经营方式是组织起来的生产方式,农村党员干部把本村全体成员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经营,同样是组织起来的生产方式。二者的不同在于,前者集体力创造的财富主要被企业、公司的资方占有,劳动者仅仅获得有限的打工收入;而后者集体力创造的财富由党领导的农村集体所有,使每个成员都受益。在我国那些健康高效发展的农村集体村庄中,没有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之忧虑,没有贫富悬殊产生的各种生活压力,没有单个人之间的过度竞争,有的是共同富裕、和谐友爱,不仅生产力得到了发展,而且生态环境得到合理保护、精神文化生活健康丰富。这样的农村发展成效验证了马克思讲的道理,“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集体本质上属于马克思讲的共同体。
(三)鼓励国有企业、省供销系统支持乡村振兴
如果河南省能够在省、地市、县三级层面组织发展足够的、服务乡村振兴的国有企业,并鼓励省供销系统承担部分农村农业的生产资料、农牧产品的供应销售任务,就能够更好地节约成本、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更利于全面高效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组织起来的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然而在实践中,部分相关人员简单机械地依赖市场的决定作用,不能积极主动地发挥政府作用。在乡村振兴中,政府需要帮助解决农产品生产经营中的人才、技术、资金、市场服务等困难,国有企业、省供销系统能够为此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西藏某县只有六万多人口,不及河南省一个乡的人口规模,但是组织了三家国有企业。这三家国有企业的主要使命就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当地的农牧产品由这些企业收购并进行加工销售。这些国有企业还负责试验、培育新的农牧产品品种、培训培养农牧业技术人员,为当地农村提供各类服务,该县的乡村振兴实践证明了国企带动乡村振兴是可行的、有效的。
(四)构建和完善汇聚各类人才的平台与机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部分先行者在本地建起了乡村振兴学院,如四川省战旗村的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等,发挥了一定的宣传教育、示范引领作用。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需要在每个乡镇设置类似乡村振兴学院的机构,使之成为汇聚各类人才的平台。这样的平台一方面可以用来为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培训培养各种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有意愿参与本地乡村振兴的外来人员提供基本的工作生活条件,吸引更多人员实际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具体事务中。设置这样的平台,目的不只是宣传教育,而是使它成为汇聚各类人才、技术交流、工作研讨、技能培训等多功能的重要场所,并承接大学生或研究生的毕业实习或课题调研活动。当前各级政府的驻村干部、科研院校的技术人员,在不同的领域参与支持乡村振兴,但是多数乡镇的乡村振兴人才力量仍感不足。部分高校在农村设置了科技小院,定期安排师生为当地提供技术服务,效果突出,但是总量太少。如果每个乡镇都能够设置一个汇聚人才及便于其发挥作用的平台,促进各种外来人员以多种形式——短期或长期、定期或不定期的,参与到本地的实际工作中,应该能够为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大的支持。
【作者:赵意焕,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李向宁,河南省禹州市古城镇崔庄村党支部委员;张柏林,河南省社科联副研究员;李超杰,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2020级农业管理硕士生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与对策研究”(编号:2022JC011)的阶段性成果 】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