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宁远:以智能制造加快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数字中国”与“制造强国”的发展战略,而智能制造则是其交汇点与发力点。当前,我省处于科技创新的最好时期,智能制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我省制造业行业差异性较大,技术路径不同,对工业软件的依赖程度较高,整体水平还落后于江浙沪发达地区,存在许多短板。
(一)产业环境。我省智能制造的产业生态环境不足,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大而不强,传统产业的历史包袱重,发展变轨难。产业政策的协同性较低,智能制造的政策依赖性较强,自主发展共识性较弱,先进技术尤其是工业软件的推广普及性较差。
(二)创新能力。我省工业软件的研发能力较弱,科研资源的整合程度较差。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较少,成果转化与应用门槛较高、基础科技支撑薄弱、对智能制造核心技术依赖严重,在技术链中还处于低端位置。尤其是数字化场景应用中的工业软件开发与设计,更需要强大的技术团队与基层创新力量。
(三)内生动力。由于智能制造前期投入大,规模效应显著,而我省制造业规模偏小,大多数企业不具备应用场景,因此持观望态度。还有一些企业以智能化管理软件来充当智能制造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智能制造的泡沫和虚假繁荣,暴露了企业生产性内生动力不足的软肋。
(四)关键人才。我省不仅缺乏智能制造设计人才,而且也缺乏操作性人才。我省工业生产人员的薪酬低,各地智能制造操作岗位员工流失严重。我省职业院校的人才培育与专业设置也未能紧跟产业技术变化,虽然我省人力资源丰富,但人才市场的引力不强。
(五)政策协同。智能制造高度依赖工业软件与工艺专利,而我省专利政策调控手段较为单一,尚未针对工业大数据资源出台相应的管理、保护和规制措施,尚未出台鼓励模仿式创新的有效措施。我省目前仅将智能制造作为一项产业政策,对科技政策包括知识产权与专利政策的重视不足,工信、科技、财税、金融等部门之间的政策协同性不足。
(六)开放意识。作为中部地区,我省产业的开放意识不强,对国际前沿的制造技术追踪与研判不足。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冲击、技术封锁与外部市场急剧变化等风险因素相互交织和叠加,尤其是工业芯片进口渠道收窄,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为此,应以智能制造核心技术为抓手,构建社会支撑体系,促进技术模仿与外溢,推动我省制造业渐进转型与梯次升级。
(一)围绕核心产业重点推进
1.脱虚向实发展智能制造。顺应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律,挤出概念炒作和虚假繁荣的泡沫与水分。实施差异化政策,分类推进我省产业数字化发展。
2.聚焦核心产业链。针对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链推进智能制造,确定技术路径和最优生产规模。促进大中小企业的技术互动,鼓励小微企业的模仿式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
3.聚焦核心产业技术。围绕关键技术与核心软件,由政府部门或链主企业组织科研招标与联合攻关,探索由政府购买专利予以普惠性推广使用的办法。
(二)以金融创新支撑智能制造
1.以金融整合技术资源。鼓励龙头企业利用智能制造技术改造的契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利用工业大数据平台开展企业之间的“商业保理”业务,利用应收账款在产业链中进行融资,强化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的技改联动。
2.拓宽科技融资渠道。以科技金融的方式,推动知识产权融入多元化金融工具。利用金融工具加快推进我市专利权质押贷款、专利技术入股、科技创新收益分成机制,分行业制定简捷高效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促进专利交易服务新业态,加快工业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
(三)释放人力资源的创新潜能
1.研发人才的引进政策。以“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理念,构建“共享人才”群体,加快引进智能制造专业的兼职人才和共享人才。加快职称评定政策改革,鼓励企业按照自身标准引进和评价人才。
2.操作人才的本地培育。以“英雄不问出处”的理念,放大郑州“十万码农”的人才红利,为全省智能制造的工业软件研发提供技术服务。设置各地市“智能工匠”荣誉岗位,弘扬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将“政策补贴”转向“企业竞争”
1.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鼓励企业通过技术优势获得市场优势,通过“放管服”行政改革继续围绕新兴产业放宽各种限制,减少垄断与行业管制,降低准入门槛。按照企业销售额进行奖补,将“事前”补贴移向“事后”,加快智能制造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促进技术模仿与外溢。
2.加速企业的行业分化。选取一批在工业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先进企业,结合当前“专精特新”产业政策,在服务制造过程中加速分化细化服务市场,以此孵化和培育智能制造,利用精细化、个性化、多样化、数字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智能制造的发展。
(五)以产业开放促进智能制造
1.促进“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开放。制订我省外商投资鼓励政策,加快引进智能制造先进技术。为智能制造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国际检测、国际标准、国际认证服务。对标国际先进制造业品牌和标准,以“同线同质同标”开展国际标准化、检测检验和质量管理服务。
2.开展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强化知识产权的国际合作,围绕数字贸易的涉外商事法律培训、原产地证书认证、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推动我省与东盟之间的知识产权贸易与产业联系;利用数字贸易规制和跨境工业互联网,推动我省智能制造产业链在东盟的重构重组。
总之,智能制造的产业实践成为数字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创新策源地。数字资源集聚为智能制造产业开拓了要素创新空间,当前应以“技术理性”来替代“市场理性”,矫正产业政策中的偏差,遵循产业技术演化规律,围绕技术路线演化、复合型人才培育、财政补贴环节、收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合作等核心内容进行政策创新,进而完善我省的“技术—产业”创新生态。
【作者:徐宁远 单位: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我省数字经济促进智能制造的专利政策体系研究(2023-ZDJH-349)”的阶段性结项成果】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