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加快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培育新型工人群体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5-31 14:07

当前,全社会都在隆重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五一口号”的历史意义在于,一是共产党的主张得到了民主党派的积极响应,奠定了民主联合政府党派合作基础;二是彰显了劳动精神,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只有站在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够实现最广泛的民主,取得“最大公约数”,形成最可靠的政治联盟。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这对于全体劳动者是极大的鼓舞。2020年“五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郑州圆方集团全体职工回信题词“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弘扬劳动精神,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怀,更表达了对劳动精神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期许。

我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劳动大省。近年来,我省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三年疫情对劳动就业形势产生了极大冲击,也造成了劳资双方谈判与博弈形势的变化。例如当前网络经济逆势发展迅猛,自谋职业、灵活用工、快递员和外卖员等新型用工群体日益庞大,必然要求全社会秉持和贯彻“以人为本”和“劳动至上”的理念,充分尊重新一代劳动者和工人阶层的发展诉求。毋庸讳言,当前还存在以下短板:

初次分配中劳动者的收入比重不高。以郑州为例,当前最低工资标准为1900元/每月,还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市。二是地方财政紧张导致劳工权益的保障能力下降,中小企业社保费用缴纳出现困难。三是产业链供应链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制造业出现用工波动,“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四是以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和思维惯性还没有得到彻底转变,“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尚未普及推广。

从制造业用工角度看,在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下,众多工人按照自动化生产和标准化产品质量的要求,被分割成为单调机械的操作岗位;这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限制了年轻工人的社会交往和职业发展空间。这也是“中国制造”必须正视和破解的问题。

为此,地方政府应在当前“拼经济”的形势下,综合平衡劳资关系。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劳动政策的文件不断出台,应以之为引领,结合我省实际,加快制订落实劳动保障政策与促进就业水平与质量的一系列举措,将党的二十大所倡导的劳动精神落在实处。

一是促进和谐劳动。疫情冲击下,劳动用工纠纷增多。为此,应深入领会国务院2015年《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中提出的“和谐劳动”理念,化解劳资矛盾:1.充分利用现有劳动仲裁机构,降低仲裁费用,简化仲裁程序;选编印发劳动仲裁新型案例,确定疫情作为不可抗力因素的免责条件与范围,形成有例可援,提高仲裁效率。2.结合当前“万人助万企”活动,积极帮扶企业组织用工招聘;发挥工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一事一议解决具体劳动纠纷。3.针对当前灵活用工、自我雇佣、小微创业的形势,倒逼劳动用工统计和社会保障政策的深化改革。4.用足用活企业纾困解难政策,继续执行企业社保基金缓缴、免缴、劳资协商缴纳等三种措施。

二是确保劳动权益。深入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年进行修订的立法精神,强化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1.参照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行动的工作模式,从快处置恶意拖欠劳动工薪的案件,以儆效尤。2.重视新一代“打工人”的精神需求,在厂区日常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加青年男女工人交往的生活空间,为“双职工”提供家庭式宿舍,倡导“以厂为家”“爱岗爱家”。3.参考日本企业“年功序列制”的管理经验,提高工龄工资递增幅度,加大“跳槽”的机会成本。4.禁止就业性别歧视,促进企业性别比例的适当均衡;发挥工会的社会联谊功能,引导大学生就业“进厂扎根”,缓解“用工难”“就业难”。

三是强化技能劳动。深入领会国务院2017年《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提出的产业工人是“创新驱动的骨干力量”的理念,以“精益劳动”和“数字劳动”提升劳动者的自豪感。1.矫正当前企业“重研发轻工艺”的倾向,在制造企业中推广“名师工作室”制度,弘扬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推广“师徒制”加速工艺技术传播。2.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引领下,推进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相互融合,推广产业学院和“双导师”的教学模式。3.以政府购买的方式推进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搭建公益性平台,利用仿真虚拟的数字化培训技术提升企业职工培训的层次。4.引导“十万码农”进入智能制造领域,培育数字化生产技术所急需的新型产业工人群体。

四是谋求劳动发展。深入领会国务院2019年《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为劳动者提供更为灵活和广阔的发展空间。1.整合我省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与人力资源,以政府公信力搭建公益性的用工供需信息平台,发布薪酬信息,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2.鼓励生产企业设置交叉岗位、轮换岗位、交替岗位,探索打通“操作岗”与“管理岗”的壁垒,培育“一专多能”工人群体。3.压缩临时用工规模,鼓励青年工人的职业成长,提供工人群体的社会晋升渠道。4.围绕青年工人群体的利益诉求,探索“自由劳动”和“共享用工”可行性。5.加快廉租房与公租房建设,推进“青年友好城市”建设。

五是推广劳动教育。深入领会国务院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精神。1.在每年五一劳动节表彰“劳动模范”之外,为劳动者设置更多的荣誉称号和奖项,例如“中原工匠”“创新劳动者”“最美劳动者”“行业状元”等等,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2.利用中华职教社组织的黄炎培职业技能竞赛的平台,大力组织各种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推进“以赛代训”的校企合作模式。3.加快高等学历教育中的劳动课程比重,加快“手脑并用”的教学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家务劳动课程,开展非遗技艺进校园活动。4.将“劳动精神”融入大中小学的思政课程教育改革之中,以此作为劳动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面。

综上所述,当前应深入思考“五一口号”的历史启示,以党的二十大所倡导的劳动精神为引领,围绕新一代工人群体的核心利益与诉求,平衡劳资矛盾,保障劳动者的发展权益,加快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工人群体,促进青年一代劳动者的个性发展、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

【作者:方方,中共开封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委托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与世界意义》2022DWT006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