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 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这为我省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重要指引。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量质齐升,对于形成新引擎、打造新动能,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起到了重要支撑。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22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9%,比2015年提升了15.1个百分点。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十三五”期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4%,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4.2个百分点。三是部分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我省盾构、新能源客车、光通信芯片、超硬材料、流感疫苗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郑州下一代信息网络等四个集群入选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
融合集群是根本趋势
融合发展。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新市场需求的满足、产业发展环境的演变,产业之间或者产业内部实现相互渗透、交叉、合并重组的动态演进过程。一是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传统产业技术成熟、市场需求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先进、成长性较好、市场风险相对较高。立足传统产业发展长期积累的技术、产品、市场等基础,通过与新技术、新业态进行融合,可以衍生出新的市场需求、培育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处于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生产性服务业在技术研发、资本投入、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以降低培育成本和不确定性。
集群发展。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加快推动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维护供应链安全。通过集群发展,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加快构建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稳定性。二是有利于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通过集群内部的垂直联系,大中小企业构建分工协作和配套网络,通过水平联系,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三是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在集群内,较强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
培育壮大融合集群发展
加快应用场景建设,推动产业跨界深度融合。一是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加快发展研发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检测认证等现代服务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由产品制造商向全生命周期管理、全系统解决方案和全程信息增值服务提供商转变。二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与各领域融合应用为导向,推动行业企业、平台企业和数字技术服务企业跨界创新,加快创新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促进人工智能和工业制造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中原智谷”。三是通过应用场景建设为产业融合拓展发展空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市场规模优势为依托,带动技术突破和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实施新兴技术应用场景融合示范工程,支持郑州等城市争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夯实融合集群发展的基础。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级高新区,加快推动郑州都市圈创建全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立足省级实验室,在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创建国家实验室。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加快培育“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关键环节,深入推广实施“揭榜挂帅”机制,集成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
培育产业集群,营造产业发展生态。一是打造多层次集群梯队体系。统筹考虑各地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条件,基于比较优势打造多元化高质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持续认定一批省级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产业集群。二是提升集群协同发展水平。深入推行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围绕集群发展核心领域培育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地位、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链主企业。鼓励链主企业整合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推广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共享、数据协同开放和产业生态融通发展等模式,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深入推进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等10个新兴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三是完善集群发展生态。聚焦重点产业方向,依托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等人才引进活动,集聚引进掌握重点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布局一批中试试验、应用验证、材料检测等功能型服务平台。发挥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牵引。
(作者:赵建吉,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