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河南沿黄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为河南沿黄流域持续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出了遵循和路径。
河南沿黄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7%,涵盖三门峡、洛阳、郑州等8个省辖市(示范区),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及东西地理环境过渡带,是我国重要的区域生态屏障区。近年来,河南积极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通过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大力实施生态示范创建,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修复,积极开展流域生态补偿等举措,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推动沿黄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力地促进了沿黄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当前,尽管河南沿黄流域生态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流域水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环境治理能力需进一步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滞后等突出短板,制约着河南沿黄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进程和成效。
如何正确处理河南沿黄流域“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依托,构建生态资源要素价值核算体系,完善生态资源要素市场交易机制,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路径,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进一步健全沿黄流域“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体制机制,打通其转化的实现路径,推动沿黄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同步增值,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底色和成效,对于全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高水平建设美丽河南,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构建生态资源要素价值核算体系,夯实“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基础
一是构建生态资源调查监测机制。依据自然资源统计调查相关制度,构建河南沿黄流域生态资源统计调查监测评价体系,采用遥感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河南沿黄流域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情况、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信息进行采集,同时在河南沿黄8市(区)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摸清各类生态产品数量、质量等底数,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为生态产品核算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二是明确生态资源要素核算标准。根据生态要素价值内涵特征,建立涵盖生态资产、生态资源、生态产品的沿黄流域生态要素清单;采用科学方法拟定沿黄流域生态要素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式方法。三是构建评估机制。依托沿黄流域生态示范县(市、区),围绕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和核算,开展区域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做法,复制推广。三是强化结果应用。将沿黄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进行公示,同时将其总量变化、价值实现率等指标与地方政府目标考核相挂钩,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在市场层面,积极探索将价值核算结果作为市场主体进行市场交易、市场融资、生态补偿等重要依据的相关制度安排。
二、完善生态资源要素市场交易机制,加速“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进程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要素交易机制。加快推动河南沿黄流域生态资产确权、评估、核算、登记、转让、监管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具有流域特色的生态要素教育机制。二是推动资源环境权益交易。积极探索政府管控或设定限额下的绿化增量、清水增量等责任指标交易实现方式,合法合规开展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探索开展土地、矿产、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整体收储,积极构建河南沿黄流域自然资源储备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林权等自然资源权益交易,积极推进用能权、排污权、水权有偿使用与交易。三是推进河南沿黄流域碳排放权和碳汇交易。研究制定河南沿黄流域“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措施,开展碳排放配额管理。健全河南沿黄流域林业碳汇实现机制,选择若干地区开展远期林业碳汇资产市场化运作试点。依托碳中和平台,鼓励河南沿黄流域的公共机构、国有企业实施碳中和,拓展流域林业碳汇消纳渠道。
三、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路径,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一是发展优质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壮大河南沿黄流域特色农业产业,加大对农业、林业等领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力度。二是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培育存量资源型生态产业,挖掘其生态价值,实施河南沿黄流域“生态+文旅”行动,推进文、农、旅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三是提升生态产品品牌价值。深度挖掘河南沿黄流域文化品牌价值,打造流域生态产品公用品牌。完善绿色产品标识管理制度,加强流域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管理,建立健全第三方生态产品质量认证,积极推动认证结果省际互认、国际互认。四是探索生态资源产业化典型模式。针对河南沿黄流域森林、草地、湿地、农田、水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资源,借鉴湖南十八洞村、浙江丽水、武汉“花博汇”等典型生态资源产业化模式,从生态产品合作经营模式、区域公用品牌驱动模式、生态资源旅游开发模式、精神文化产品开发模式等多角度,探索适合河南沿黄流域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模式和路径,推动河南沿黄流域生态产业健康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四、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提升“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效能
一是建立河南沿黄流域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以生态资产确权与资本化、生态产品核算以及市场交易为基础,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在流域生态产品开发方面的合作,建立河南沿黄流域“一站式”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构建普惠金融、绿色债券、生态基金、生态保险组成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为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资金保障。二是探索市场化的流域调节服务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体系。制定黄河流域补偿资金分配办法,根据各县(区)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和变化情况、水资源使用量和使用效率,结合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确定资金补偿标准。三是探索沿黄流域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机制。针对沿黄流域自然资源开发修复,鼓励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探索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使用权等产权安排,激励社会投资主体从事沿黄湿地、森林等生态载体的保护与修复。
【作者:李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河南沿黄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路径研究(2021BJJ048)”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