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亭:河南历史文化脉络梳理及特征探析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6-02 13:57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基于中华民族古代文明5000年、近现代历史180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5个阶段历史发展脉络梳理,全面保护好中国古代、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独特地位,在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明风采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本文将从五大阶段梳理河南历史发展脉络,凝练河南历史文化价值特征,为进一步彰显河南作为中华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的战略地位提供基础支撑。

  一、河南历史发展脉络梳理

  一是5000年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史,中原中心。河南是东亚现代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南召猿人”和“许昌人”等展现了中华先民由原始人向现代人演进历程;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实证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趋势,河南地区邦国林立。

  夏商时期,早期国家在河南建立。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河南境内分布有阳城、斟鄩、原、阳翟、老丘等夏代都城;商代在河南境内频繁迁都,河南境内如今分布有亳、西亳、隞、相、殷等商代都城。

  周代营建洛邑,河南处于王畿统治核心区域。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河南境内建有宋、卫、陈、蔡、杞、许、虢、应、申、黄等封国,作为统治关东广大地区的中心;约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时期郑国、宋国和战国时期韩国、魏国、楚国在河南建都,河南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角逐的重要战场。

  秦汉时期,大一统王朝建立,河南处于京畿直属管辖。秦朝实行郡县制,在河南境内设置三川、河内、东郡、南阳、颍川、陈郡、砀郡等,三川郡为郡首,治所洛阳,成为秦国攻伐六国的桥头堡;两汉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河南大部分地区直属朝廷,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处于全国分裂和战乱之中。西晋短暂统一,以洛阳为都城。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统一中国北方,迁都洛阳,并在洛阳设立司州、在上蔡(今汝南)设豫州。

  隋唐时期,河南地区结束了战乱纷争的局面。隋代设立18郡,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并开凿大运河,使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河南地区地位得到提升;唐代,延续东都洛阳,武则天改洛阳东都为神都,成为武周政权的中心。唐代后期,藩镇割据扰乱社会秩序,导致河南地区遭受浩劫。

  五代时期,河南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各朝都以河南为据点并最终建都开封(仅后唐建都洛阳),时称东京开封府,自此开封取代洛阳成为政治中心。

  北宋时期,建都开封,设四京四辅,围绕开封设南京商丘、西京洛阳和北京大名,开封遂成为全国唯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创鼎盛时代,成为国际大都会。

  元代,建立河南江北行省,下设路、府、州、县,省会汴梁路(开封)。明清时期,河南省范围基本固定,明辖八府一州,清末辖九府四州。1640年,李自成军进入河南,揭开明末农民战争史上中原大战的序幕。元明清时期,境内依托大运河、贾鲁河、淮河等水陆交通便利,并连接万里茶道,促进沿线城镇商贸兴盛。

  二是180年中国近现代史,奋进中原。1853—1864年,太平天国北伐,先后三次进入河南地区,动摇了清政府在河南的统治。19世纪末,河南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工业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帝国主义通过修筑铁路、开挖矿藏等方式加紧经济掠夺,英福公司掠夺豫北煤矿,芦汉、道清、汴洛铁路修筑等加速了河南半殖民地的进程,带动了铁路沿线城镇的兴起繁荣。1911年11月开封起义、1913年5月白朗起义,在河南地区播下反抗军阀统治的火种。民国初年,河南地方行政区建制最初实行省、道、县3级制,共设4道,1913年2月,对河南原有府县进行裁改,下辖108县。

  三是100年中国共产党史,光耀中原。1921年,李大钊在郑州铁路职工学校发表讲话,之后河南相继成立郑州铁路工人俱乐部、开封陇海铁路工人老君会,为共产党在河南成立组织奠定了基础。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1927年,豫南特委领导发动信阳四望山、确山刘店秋收起义,创建鄂豫皖、豫东南、鄂豫边等革命根据地,使河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1934年,红二十五军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长征,并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1938年,中共中央中原局驻确山县竹沟,先后创建晋冀豫、晋豫边、冀鲁豫、豫皖苏等抗日根据地,为大反攻和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创造了前进基地。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序幕,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河南全境解放,1949年3月,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成立。

  四是70年新中国史,腾飞中原。“一五”时期,河南是重点建设的地区之一,以洛阳、郑州、平顶山、三门峡、焦作等地为重点建设工业基地,并扩充修筑河南境内铁路复线、支线,实施郑州枢纽建设,开展淮河治理、黄河根治工程。1954年洛阳首创“跳出老城建新城”模式。1954年10月,河南省会从开封市迁驻郑州市。1958年,以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为代表的人民公社运动走在全国前列,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铸就了生生不息的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1964—1984年,洛阳、三门峡、南阳、平顶山、焦作、鹤壁、安阳、新乡等成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地区,推动了河南地区航空、电子、兵器、造船、铁路、航天、军工等事业发展,促进了豫西地区经济与中小城市的迅速发展。

  五是40年改革开放史,出彩河南。20世纪80年代,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全省全面改革浪潮。至1984年,全省兴起干部群众大办乡镇企业热潮,刘庄、回郭镇、竹林镇等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迅速崛起。20世纪90年代,确立全省对外开放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为主线,分层推进对外开放格局。推行实施名牌战略,形成周口莲花味精、漯河双汇火腿肠等名牌产品。同时郑州“中原商战”爆发,郑州成为商贸中心改革试点城市。跨入新世纪,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推动以郑东新区为核心的“大郑州”建设。2011年,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相继落地河南,河南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2017年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全方位打造贯通欧亚、辐射全球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河南历史文化特征探析

  河南见证了中国的兴衰浮沉,是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集中展示地。夏商时期是河南地位的顶峰阶段,北宋成为重要的历史拐点,明清时期—近代转变为全国的低点地位。河南历史文化经历由“人类—农业—政治—文化—经济”的演变历程,见证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整体呈现“中华文明主根、中华民族融合、国家历史主脉、国际交流枢纽、中华民族之魂”的价值特征。

  一是中华文明主根,实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区域。河南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核心和发散地,以河南为代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城市起源以及国家起源的重要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确立了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主根的中心地位。

  二是中华民族融合,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关键区域。河南地处中原之地,八方辐辏,多民族以中原为核心在黄河流域交融,中国古代三次重要的民族与文化大融合中原都担任了主要舞台,形成了一千多枝的中华民族谱系,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基因,塑造了中华民族最本源的共同体意识。

  三是国家历史主脉,承载了三千年来国家文明的持续演进历程。河南是国家形成的核心与关键地区,5000年文明史,河南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国家文明,从夏商周三代到北宋时期是历代王朝建都立制、统治全国的中心地区,奠定了国家正统的治理体系与意识形态,承载了早期国家起源到大一统国家持续演进历程,见证了以中原腹地为核心的国家历史主脉延续不断。

  四是国际交流枢纽,推动了国内外文明交流、经济往来。河南是我国古代两大经济动脉丝绸之路和隋唐大运河唯一的交汇中心,形成贯通南北、联系海外的世界交通枢纽,近至南亚、西亚,远及欧洲乃至非洲北部,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影响力,成为东西方经济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地。

  五是中华民族之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国家记忆。近现代以来,河南是“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中部阵地,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塑造了治黄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南水北调精神和二七精神等民族精神、国家记忆,铸牢中华民族之魂。

  【作者:宋亚亭,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任付立,单位:河南知新营造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河南推进博物馆群建设研究”(2022DWT094)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