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羽鸣:用“黄河谣”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6-05 13:1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专门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调物质与精神相协调以及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问题。在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前提下,继续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进一步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而紧迫。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不仅是亿万国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寓所,而且是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新时代,善用“黄河谣”,坚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一条创新路径。

  一、唱好“黄河谣”,把准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工作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不约而同地集中指向一个根本价值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应有之义,也是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黄河文化作为一种缘河而生的文化,天然带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和人河共生的向度,这无疑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可以说,黄河文化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根本上是同向而生、同向而行的。基于此,唱好“黄河谣”,就能帮助我们把准当下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工作方向。

  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复杂,河情特殊,下游河道形态,地上悬河,治理难度大。复杂的自然条件铸就了闪光的黄河文化,流经九省是它的团结,注入渤海是它的务实,绿色发展是它的开拓,治理保护是它的拼搏,哺育人民是它的奉献。黄河文化以“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为精神魂魄,这也成了“黄河谣”的主旋律。“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务实”“开拓”与“拼搏”诠释着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和工作状态,“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不仅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更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工作原则相契合。因此,保护传承弘扬这样的黄河文化,唱好这样的“黄河谣”,自然而然就能把准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工作方向——以人为对象,坚持党的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灵活运用黄河文化,以其为基本元素,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农村居民,用正确的方向指引农村居民,用优秀的文化涵养农村居民。在工作的全过程中,注重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真诚奉献,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共同拼搏,共建美丽乡村和美好生活。

  二、唱靓“黄河谣”,创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载体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典章制度、礼仪信仰、生产水平、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等。唱靓“黄河谣”能极大程度地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载体形式。

  所谓载体,就是精神文化存在和传播的物质承担者。创新活动载体,努力寻找新思路、新方法,体现着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工作的内在规律。唱靓“黄河谣”,就是要灵活多样地将黄河文化元素转化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创建元素,推动黄河文化筑乡村、黄河文化惠农民。在实际工作中,打开思路,多动脑筋,因地制宜,抓住重大历史节点,提炼黄河文化中的地方特色元素,并将这类元素打造为富有特色、形式多样的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载体。具体而言,唱靓“黄河谣”一方面能够创新宣传教育载体。联动文化宣讲、基层宣传、舞台展演、农民参与为一体,切实提升农民参与感和幸福感。在各村定期开展宣讲活动,例如,抓住2022年焦裕禄同志诞辰10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结合黄河文化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在河南省兰考县对农民开展焦裕禄精神相关宣讲,唤醒农民的文化自信;在村内主要街道和村委会设置精神文明宣传栏,对黄河文化与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宣传,推动其入脑入心;积极组织开展送戏曲、送电影、送书画下乡等活动,设置乡村文化大舞台,鼓励当地村内农民上台展演,增强村民参与感。另一方面能够创新群众自治载体。发挥黄河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唱靓“黄河谣”,以黄河文化为纽带,建立村民议事会、邻里乡亲互助会等群众组织,发挥当地农村已有自治组织的民主协商和民主管理作用。同时,加强新时代黄河文化教育,传承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老官台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旗渠精神、南泥湾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中国精神,转变农村祠堂和宗族会议的功能和性质,将部分带有传统封建色彩的组织改变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工作新阵地。

  三、唱响“黄河谣”,凝聚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合力

  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形成建设合力。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认同、历史认同而进行的伟大斗争与建设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可见黄河文化具有凝聚精神力量的独特作用。唱响“黄河谣”,有利于进一步谋求发展合力,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首先,唱响“黄河谣”能够协助农村地区乡镇政府做好领导组织工作,找到适合当地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形式。临黄河、踏黄土、是黄种人,黄河文化是最贴近农民的文化。唱响“黄河谣”,深入群众找到群众真正需要和重视的关键节点,就能够创新精神文化生活活动载体,找到方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参与度。其次,唱响“黄河谣”能够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富裕自身精神生活。以黄河文化为基点,拓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形式,例如评选“黄河畔的农家”“黄河畔的乡村”,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带动全国各地以农耕文明为主要标志创建国家、省、市、县、乡、村七级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村镇、示范村等,培育文艺骨干、挖掘乡土艺人,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励农民加入富裕精神生活的队伍。最后,唱响“黄河谣”能够凝聚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各方力量,形成建设合力。新时代的黄河文化既有着独特魅力又蕴含丰富真理,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具有时代特点。“黄河谣”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情感、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传承发扬黄河文化,能够最大程度画好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心圆”,使政府、社会、基层自治组织与农民自身在指引下坚定信念、凝聚信心、激发斗志。

  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农村现代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动力。“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黄河文化引领乡村思想、滋养乡村文化、支撑乡村精神、赋能乡村振兴。唱好、唱靓、唱响“黄河谣”就是追寻延续千年之文脉,激发农民创造之热情,促进精神生活之共富。也只有这样,农村精神生活才会有声、有色、有故事,农民才能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使得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点亮“精神底色”。

  (作者:包羽鸣,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