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 读懂“一带一路”①:河南在“一带一路”中的光荣与梦想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6-25 13:54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qì),应驮白练到安西。”这是唐朝张籍凉州词中的一首,这首诗描述了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叮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驮运着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这里的安西,是指唐朝管理西域所设立的安西都护府或安西大都护府,也称为西域,这首诗描绘的正是古丝绸之路上驼商络绎不绝的场景。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作为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丝绸之路打通之初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起点,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汉武帝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史称“凿空”,张骞因此也获封博望侯,封地就在现在的南阳市方城县。西汉末年,王莽篡政,丝绸之路断绝。东汉时期,汉明帝派遣班超重新打通隔绝58年的西域,并将丝绸之路的起点向东延伸至洛阳,从这时开始一直到隋唐时期,洛阳一直都是国际丝绸贸易中心。隋唐洛阳城市繁荣、交通便利,是外邦商旅来华的目的地,《隋书·西域传》称“相率而来朝者三十余国”,为加强涉外管理,隋炀帝在洛阳定鼎门外设置了“四方馆”,专门负责对外事务。隋唐时期,沿着丝绸之路到来了使团、商队,也丰富了中原地区的文化民俗,受中外交流频繁及众胡来华影响,作为京华之地的隋唐两京,时尚前卫,胡风弥漫,在宗教、饮食、服饰以及乐舞竞技等方面的影响延续至今。

  唐朝后期,长安、洛阳屡次遭到战乱破坏,水陆便利的开封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在开封建都。尤其是在北宋,开封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会,南船北马云集,客商络绎不绝。宋代的开封成了继长安、洛阳之后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商品集散地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

  宋代丝绸之路的线路史料中有详细的记载。当时,从开封出发,曾经有三条国际贸易通道:向西经函谷关出边塞到中亚;向东,由朝鲜渡海到日本;向南,经大运河出海抵达非洲、欧洲。受北宋时期宋与西夏、辽国战争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并非畅通无阻,这也促成了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宋代凭借着优质的海船、成熟的航海技术使远航能力获得提升,当时的南洋和印度洋上往来驰骋的几乎都是宋船,蕃(fān)商也愿意乘坐安全可靠的宋船,当时的海商之船大小不等,大船载重有五千料,可以装载五六百人,中船载重三千料至一千料,可以装载二三百人。当时的近海航行主要驶向朝鲜半岛高丽、日本、澎湖列岛等地区。远洋航行可以到达整个南洋、印度洋,甚至地中海区域。作为交通枢纽,东京汴梁城倚汴河而建,汴河沟通黄淮,连接长江,是南北漕运大动脉,所谓“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开封南北货运繁忙的场景,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中的船队中略窥一二。

  2013年9至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共建“一带一路”。今年正好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河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十年来,河南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协同并进,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参与度、链接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河南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借力“一带一路”建设,对外开放已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朋友圈”不断扩大,正由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丝绸之路因人而始、因人而成、因人而新,承载了河南的光荣与梦想,让我们一起回顾一带一路上的河南,聊聊丝绸之路上的那些人和事。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