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锐:坚持“四个统一”,持续增强河南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6-26 10: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也都对此进行了专门部署。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两年来,河南省多措并举,使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巩固,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是稳定完善帮扶政策、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精准防返贫。截至2022年年底,消除返贫致贫风险10.1万户、32.4万人;二是发展特色产业,河南省把58.67%的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推动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提档升级,53个脱贫县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主导产业;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截至2022年年底,培训脱贫劳动力15.61万人,持证人数9.9万;四是做好就业信息对接、组织劳务输出等服务,推动稳岗就业,截至2022年11月,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务工就业人数232.22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五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脱贫地区的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

  但是,统观河南全省,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和风险。一是一些脱贫地区的领导干部存在松懈心理,觉得扶上马了就该歇口气了,还有一些脱贫群众在摆脱贫困之前充满干劲,主动脱贫意识较强,脱贫后安于现状,出现了松劲懈怠的情况;二是一些脱贫地区产业虽然搞起来了,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支撑还不强,帮扶干部、帮扶资金一撤,产业就岌岌可危,产业基础不牢固,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待培养和提升;三是有一部分脱贫群众虽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经济基础还很脆弱,稍遇风险变故马上就又可能致贫,抗风险能力较差,而且他们为改善生活或增加收入采取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赖政府相关优惠政策和企业帮扶;四是脱贫群众就业受自身技能限制和社会岗位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制约,也面临着不小挑战;五是易地搬迁的脱贫群众,虽然离了“穷窝”,拔了“穷根”,有了新家园,开启了新生活,但还要长远谋划如何使他们在新家园安居乐业。

  解决这些问题和风险,关键是增强河南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内生发展动力不是生成后就可以一劳永逸的,是会反复的,需要持续关注和常态化激励。这就要求我们在巩固脱贫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的工作推进中,及时了解脱贫地区的动态发展和脱贫群众的动态需求,注重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持续性培育和增强。

  内生发展动力是主体自身产生的、驱使其产生一定行为以促进自身发展的内部推动力。这种内部推动力是主体精神与发展能力的结合,它的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内在机制。就此而言,培育和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需要坚持“四个统一”,即精神与能力、主观与客观、发展的主体性与客体性以及政府与群众的统一。

  首先是坚持精神与能力的统一。“人无精神则不立”,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和动力,是一个人的思想和信念,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就会缺乏动力,缺乏信念,很难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脱贫后,脱贫群众是否还有脱贫的精神和干劲,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所以要加强对脱贫群众的励志教育,通过强化“扶志”,让脱贫群众提振精神、更新观念、树立目标、激发干劲,进一步坚定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和信心。精神是一个人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但仅有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自我发展能力。所以还要提升脱贫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通过强化“扶智”,开展实用技能、市场经营、务工就业等培训,让他们能够有一技之长。全省已实施的“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和“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大大提升了脱贫群众的职业技能,已打造了“兰考乐器工”“镇平玉雕师”“栾川渔工”“嵩州焊工”“林州建筑工”等劳务品牌,脱贫人口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只有强化“志”“智”双扶,脱贫群众的精神和能力相互结合,其精神或能力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只管强化“扶志”,把脱贫群众的精神激发出来了,而他们没有“薄技在身”,就像雄鹰不能展翅高飞;如果只管强化“扶智”,给脱贫群众授之以“渔”,而他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照样不会有好的收获。

  其次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内生发展动力是主体自身产生的内部力量,主要体现在发展的意愿与能力上。但仅有主体发展的意愿和能力的提升并不足以实现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动力的提升,还需要必要的物质支撑和环境支持。物质支撑和环境支持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只有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才能持续增强。所以要持续改善脱贫地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网络等生活生产基础设施条件,稳步提升脱贫地区教育、医疗和物流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脱贫地区文化服务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等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增强帮扶项目联农带农能力,补齐产业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短板,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健全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创新融资方式,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区域建设,促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内生发展动力的培育和提升离不开主体内生力和物质支撑力、环境支持力,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事物才会发生变化,只有同时具备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内生发展动力才能转化为求发展的行动,而基础设施、资金、相关的政策、产业发展等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再次是坚持发展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脱贫群众曾是脱贫攻坚的对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的对象,但是他们更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和乡村振兴的主体,不能只有自上而下的简单化帮扶,只是给钱给物、政策倾斜和照顾,更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激发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除了要增强他们脱贫、过好日子的决心、信心和能力外,还要增强他们的主体性。增强脱贫群众的主体性,一是要增强他们的主体地位。要围绕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智慧,即习近平总书记常教导的,凡事“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要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瞎指挥”,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支持脱贫群众探索创新巩固脱贫成果的方式方法,谋划项目发展时,要多听基层群众意愿,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不能一味领导决定。二是要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不仅要遵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为群众提供平台与机会,引导他们有效参与到为其搭建的平台中来,还要根据个体本身具备的技能与适宜发展方向,对其就业与创业进行分类指导,深入推进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基层民主科学决策制度,让脱贫群体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如果仅是把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看作帮扶的对象,外部的扶持援助不与当地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相结合,不仅不能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相反还会滋生和强化他们“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只有充分发挥脱贫地区干部群众的主体性作用,脱贫地区的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最后是坚持党的各级组织和政府与群众的统一。建好一个班子,带富一方百姓,内生动力不仅仅限于个人,还包括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脱贫地区各级政府也要提升内生动力。增强脱贫地区各级政府的内生动力,要抓好党建,打造坚强的基层党组织,使党和政府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发展的“领头羊”。一是需要党的各级组织政府树立自力更生的精神,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二是党的各级组织和政府还要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担当、敢闯敢试;三是党的各级组织和政府务必牢记和弘扬焦裕禄精神,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用自己的初心换取群众的民心,用自己的担当换取群众的信任,用自己的行动换取群众的幸福。只有脱贫地区各级党的组织和政府与群众勠力同心、踔厉奋发,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刘锐,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