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7-04 09:43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战略要求,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遇到过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并发展至今的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根植中华文化沃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我们之所以坚定文化自信,不仅得益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发挥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良好道德品质、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新时代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必须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体现出来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事关全局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关键作用,深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的今天,应当进一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丰厚滋养,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持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加快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提供学理支撑。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夯实文化软实力根基,关键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有效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

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也越来越高,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为人民提供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开阔人民的精神空间,增进人民的精神力量,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力量,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文化软实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文化事业方面,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人民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事业发展的最高标准。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文化产业方面,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实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研究阐释,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努力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在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同时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刘燕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