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涛:红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林州通过整合绿色生态资源,将红色旅游、乡村游、绿色生态游相结合,让红色景区凸显以旅彰文的新时代气息,以观光休闲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旅力量。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林州的成功实践为其他经济水平相当、地理条件相似的乡村提供了有益借鉴。
优化人才队伍,提供乡村振兴的“原动力”
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只有重视人才培养及人才引进才能为当地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外引优秀人才。引才入林,聚才兴林。红旗渠的修建史,就是一部在党的领导下集聚人才、团结人才、造就人才、壮大人才的历史。吸引优秀人才需要以下条件:一是政策引导,林州实施“洹泉涌流·智汇红旗渠”人才集聚计划,构建“1+19”政策体系,在安阳市购房补贴、住房保障等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本地特色的探亲补贴和政治激励政策,吸引来自全国各地与红色旅游相关的高学历人才。二是注重柔性引才。2022年引进国家领军人才、乡村振兴行业专家、博士等一批和红色旅游相关专业的高层次人才35名,人才团队2个。此外,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市内企业与北京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20余所重点院校深化合作,每年有10多名与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相关的教授或博士来林州开展相关科研指导。
内培红色人才。红色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旅游服务业在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更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培训相关从业人员,主要体现为:一是优化专职院校红色旅游专业设置。推动专业优化,提高红色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水平,加强红色旅游管理学科建设,促进旅游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支与红色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是利用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党员干部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研讨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党性教育资源,红旗渠教育学院的建立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一载体,充分发挥它应有的党性教育作用。
深挖文化内涵,打造乡村振兴的“特色牌”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乡村振兴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我们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深挖红色资源。关于红色资源的挖掘,要正确处理好形式与内涵的关系。每个地区要以当地著名景点为辐射点,深挖其地域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艺术文化等,主要从独特性、可持续性着手,广泛深入地进行挖掘。林州除了有红旗渠精神外,还有“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展现的是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干部职工六十多年如一日,一心一意,为山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以及“信念坚定、一心为民、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谷文昌精神。扁担精神、谷文昌精神与红旗渠精神一脉相承,都是林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提取文化符号。一是营造主题文化氛围。红色景区除了将花坛、旗帜、路标、路灯、画像、商铺的门窗、纪念品等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还可以通过修建主题公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打造红色书屋,定期策划举办专题展览、在中小学举办相关比赛等方式营造主题氛围。此外,文旅部还可以以当地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精神”的宣讲活动,并联合各地文旅部门组织红色讲解员到机关、学校、部队等开展宣讲,激励大家在学习红色精神中坚定信仰,牢记使命,使红色文化焕发时代新光芒。二是开发文创产品。文创产品的开发要结合当地文化、风俗人情等资源,通过提炼、优化元素,做到一景一格、一线一旨。此外,文创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创新,主要体现在原材料的创新、生产工艺的创新,或者赋予老产品一种新特性,也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商业组合,建立或者打破一种垄断。与此同时,要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红色旅游寓教于游、寓教于思、寓学于乐。
利用数字技术,点燃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数字技术是推动新时代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让数字技术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是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课题。
构建智慧服务系统。目前,人们的消费需求趋于个性化,因此,红色文化旅游须立足新发展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红色文化旅游主客体之间共治共享可持续发展。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游客行为、个性特点等信息,将各具意蕴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分类别推送给目标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投放。与此同时,在运用新媒体营销平台进行宣传推广的过程中,无论是微博,微信公众号还是抖音短视频,都应该提高推送频率,保证平台作品的发布量,还要精心设计文案,定期发布,与此同时,平台也可以通过线路导览、在线预订、美食推荐等功能构建乡村智慧红色旅游服务系统。
打造沉浸式体验。为顺应当前文化消费转型升级,林州在红色文化基地的打造上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增强红色文化旅游交互式体验。在教育基地的物理空间建设方面,可以将德育特色与文化符号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原有红色遗址遗迹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形式与技术将不同时期的红色记忆串联起来,并从地方历史文献与民间故事中挖掘具有感染力的英雄事迹,将环境、时间、空间与人物故事相结合,利用好数字技术,模拟出当时的场景,并通过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设置可体验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情景式场景,让游客穿上“红色”服装,配上“红色”装备,亲自走入历史场景中真切感悟英雄们的精神内核。
凝聚多方力量,唱响乡村振兴的“协奏曲”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多方力量。唯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功,迈向新的胜利,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政府要优化制度体系。促进红色旅游融入乡村振兴,在强调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正确引导其发展方向。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红色旅游建设要坚持生态与文化并重,要坚持旅游休闲与教育相结合。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消费群体就是青年学生,那么对学生进行红色精神引导宣传教育也是红色旅游地的一个重要功能。二是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及对口帮扶政策。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旅游示范区、特色小镇工程申报,区域生态循环旅游业等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此外,充分发挥发达地区消费能力强的优势,持续加强对乡村地区的消费帮扶,推进当地农副等产品的产销对接。
乡民做好红色精神的传承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大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致力于提升能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做好红色事业的接班人。主要包括:一是守初心,讲好红色故事。首先乡民要学习与当地红色文化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深刻领会当地红色精神的实质。林州专门建造红旗渠纪念馆、扁担精神纪念馆、谷文昌故居等红色基地,并以此为载体,更好地讲述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文化,为红色文化注入影响力,赋予红色文化新的解读,将红色文化推向世界。二是践使命,做好惠民工程。林州市连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七通七有”为基础,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市文化馆、博物馆和20个镇(街道)文化站、542个村文化大院,420个农家书屋,形成了市镇联动、齐全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致力于做强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三是起征程,传承红色精神。林州致力于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精神代代传,重视本地人才培养和传承。林州成立红旗渠精神普查小组,组织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参与,搜集整理红色历史材料,并在政府的帮助下,将整理的材料视频以多样化的方式渗透到学校课堂、电视节目、期刊杂志等社会方方面面,做好红色精神的传承工作。
企业做好红色事业推动者。产业是乡村里的“聚宝盆”“蓄才池”,企业要抓住乡村振兴新机遇。一是用品牌引领乡村振兴。林州的支柱型产业并非旅游业,而是建筑业,林州素有“建筑之乡”“工匠之乡”之称。林州可以通过红旗渠景点吸引游客,在给他们讲解红旗渠精神的同时,也宣传自己的建筑行业,形成专属于自己的品牌,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进军国内市场。二是实施“数商兴村”工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认识到要将乡村振兴当做产业化、常态化、规模化的工作来看待。企业可以通过红旗渠红色文化的招牌,上线一些与红旗渠相关的文化衍生品,以此来增加当地收入。这样可以促进消费和产业的双向升级,缩小城乡二元差异。随着互联网平台尤其是电商零售平台的努力,业务不断地下沉、渗透到每一个村民的手里,村民在旅游淡季也可以拥有收入。
(作者:李海涛,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平立凡,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