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涛:新时代加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三个维度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7-12 10:11

  摘 要: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压力大。必须优化宏观设计,加快推进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法治化进程,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安全格局构建知识谱系,适时扩大国家安全学一、二级学科遴选范围,打造实力雄厚、特色鲜明、交叉融合的高校联盟和学科群。必须发力中观环节,先行建设一批国家安全教育样板课程,率先建立官方智库和学术团体,加快政社校三结合的工作力度,建立5ⅹ4矩阵式动力机制,形成扇形合力。必须创新微观路径,以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为依托,坚守“一个目标”,依靠“两个主体”,教学“三大体系”,盯住“四个重点”,建立1234尖塔式微观长效机制,提高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高校 国家安全教育 维度 质量

  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关乎民族复兴和社会安危,面临许多不可忽视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压力大,仍然存在许多共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与表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各种短板,适量规避各类风险,不断提高国家安全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与长期性效果。

  一、现状与问题

  从实践看,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工作重点不突出。调研发现:高校对于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缺乏有效部署和科学设计,导致战略战术模糊,结果不理想;管理部门止于通知文件的上传下达,着力迎接上级检查与考评,耽于注重实施过程与效果,没有形成“三全育人”的管理与服务机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课程建设和长效机制失位,不利于国家安全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二)内涵建设不到位。国家安全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导致责任模糊、互相推诿,个别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事实合力。校领导、处科级干部、管理部门和教职工没有共同发力,临时搭建虚拟分散的教研团队,没有专职教师和服务人员,缺乏管理考核制度和激励竞争机制,特别是对“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等缺乏刚性标准体系。(三)内容方法不合理。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不合理,缺乏实习实践环节和专题教学设计,尚未形成专属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目前来看,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主要是由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不能对国家安全教育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战略支撑,师资力量的职业化、专业化、学术化等问题亟待解决。对国家安全教育专兼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不够重视,多途径多元化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空间有限。(四)与现实需求不匹配。从问卷结果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形式传统单一,吸引力感染力不够,82%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对官媒宣传和自媒体监管的力度,64%的学生抱怨相关纸质读物、著作和教材太少,可选择共享在线课程少,无法系统获取国家安全教育的知识内容。交叉性研究成果凤毛麟角,高水平综合性期刊太少,不利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建设。

  从对象看,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意识水平亟待提高。调研发现:绝大多数(91%)学生对国家安全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比较清楚,但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及其相关内容的了解较少(61%),对十一个方面的基础性安全问题关注度不够(77%),83%的学生对当前国内外安全形势认识不足,极易受到外来文化的侵扰和影响。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普遍不强,热衷于吸收快餐文化和刷短视频,对《国家安全法》和“国家安全教育日”等大事要情知晓不多,对关涉我领土领海主权的重大事件了解太少(22%)。(二)政治安全最需关注。大学生对军事安全和国土安全的关注常常转化为爱国情感,但是,对政治安全问题的认识却相对不足,集中表现为意识形态方面的不安全行为。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正理歪说现象的先入为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信心不足,甚至抹黑经典。大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意识不强,对相关问题缺乏正确认识。随着网络时代的真正到来,“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熄灭论”等论调逐渐甚嚣尘上,意识形态方面的挑战也更多来自大学生占主流的自媒体用户。(三)热点问题认知紊乱。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态势严峻,甚至一度处于冲突和对抗边缘,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几近停滞。高校大学生津津乐道于中美贸易战等关涉中美关系的话题,43%的学生认为,中美关系已经陷入一种“新冷战”(New Cold War)状态,未来将持续恶化。但是,更多学生(56%)认为,西方关于“新冷战”及其爆发时间等说法荒诞滑稽之至,令人啼笑皆非。62%的学生认为中美之间有爆发冷战的可能,普遍相信责任将完全在美方,中方能够积极有效应对。广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反映和认知结果差异性较大,沮丧与乐观并存。

  从总体看,高校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滞后于新时代发展要求,他们不关心、不关注国家安全的现状和特点,不了解、不清楚国家安全与个人安全之间的辩证关系,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自觉意识相对欠缺。随着我国家安全局势的整体向好,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夜郎自大的情绪,这对长期维护国家安全是不利的。因此,必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三个维度出发,探索提升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

  二、优化宏观设计

  在宏观层面,必须以国家安全意识与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满足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为导向,理顺中央、地方、社会和学校四级联动的管服体制,建立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和个人的联动机制,建立党委政府领导、教育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协同、学校具体实施的组织管理体制,加快五位一体放管服机制建设步伐,实现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法治建设,必须加快整合优化教育法、环境保护法、交通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和反间谍法等法律法规中涉及安全知识方面的内容,结合国家安全战略(2020—2025)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及时酝酿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教育法》,有力保障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全面有效推进。同时,还可以借鉴美俄等国家经验做法,在《国家安全教育法》出台后组建“国家安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国家安全教育发展基金”“国家安全教育支持计划”等奖助学项目,重点培养一批跟国家安全领域相关的高层次人才。

  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能力建设,必须针对不同地域和层次特点加快内容体系建设,注重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的融会贯通,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安全格局构建国家安全教育知识谱系,积极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教材的编写、出版、审查和发行,加快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质量与速度。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知识体系与培养方案,应该包括总体国家安全观基本内容、中西方国家安全思想史、国家安全理论与战略、方法论与操作实务、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研究、重点领域安全维护能力建设、专题研究与案例分析、重大时事热点问题分析等,以及具有学校特色优势的相关课程。同时,必须坚持教育者优先受教育的原则,组织实施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师资培育工程”,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培计划”、新入职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培训之中,重点培育和选拔一批精于国家安全教育的名师大家。

  国家安全学的定位是服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综合性、交叉性核心支撑学科(范维澄,2023),必须进一步扩大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遴选范围,将与应急管理和重点领域安全有关的高校和学科吸纳进来,打造实力雄厚、特色鲜明、交叉融合的高校联盟和学科群。在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和省级规划项目中设置专项开展学术研究,积极创办一批高质量学术期刊,加强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鼓励不同专业背景教师联合开发多媒体素材、智慧专题教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加快从学术成果到教学实践的转化速度,实现教育内容的多样化有效供给。

  三、发力中观环节

  在中观层面,必须坚持“四新”背景,恪守“四思”原则,践行“四养”方针,落实“四化”要求,实现“四进”目标,建立5ⅹ4矩阵式动力机制,形成合力、发挥作用。

  教育主管部门要因时因地制定方针政策,先行建设一批国家安全教育样板课程,借势引导更多高校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基础课或选修课,鼓励设置科学合理的1~2个标准学分和12~16个教学学时,加快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任课教师队伍,组织编写2~3本适合本省实际的可统一使用的规划教材。有关部门要牵头组织国安、公安、教育管理、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大对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第三方评估”和约束激励力度,推动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效果追踪和效能保持。

  党校和社科院等研究机构,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率先建立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教育领域的官方智库和学术团体,定期向社会发布相关高质量研究报告,为推动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积极贡献力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多方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军事训练课程,并与国家安全所涵盖领域进行合理对接,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安全、爱国主义和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和集体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积极拓展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加快政社校结合力度,借助庞大丰富的社会资源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按照区域特点和地域划分,结合地方已建和在建的民兵训练基地,整合一批国家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切实提高国家安全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大力支持所辖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基层党委,以师生党日活动和学生支部建设为契机,积极与红色资源单位对接共建,在校内外合作建设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和“四史”学习展览馆。在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党员发展的教育学习环节,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观学习历史纪念馆、红色革命文化和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在校史馆和档案馆等场所开辟国家安全教育板块,招募国家安全教育义务讲解员,定期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宣传。

  四、创新微观路径

  在微观层面,必须坚守“一个目标”,依靠“两个主体”,教学“三大体系”,盯住“四个重点”,建立1234尖塔式微观长效机制,落实落细、夯实基础。

  将国家安全教育内容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侧重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政治立场,夯实国家安全的理论基石,强化学生的法治思维和安全意识。形势与政策课要紧密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热点问题,讲清楚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诸多要素,特别要针对非传统安全的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同时,要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推动高校各学科教学与国家安全教育形成协同发展效应,引导学生在所学专业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凭借良好专业素养自觉维护不同领域国家安全。

  以大学生第二课堂为依托,提升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高校团组织要指导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国家安全教育社团,为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和场地设备支持。同时,在学工体系下,鼓励学生成立年级安全委员会,由辅导员负总责,各班级选举安全委员共同组成,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班级安全委员的安全意识与水平,真正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合格的“国家安全员”。要结合特殊的时间节点和重大节日,如国家安全教育日、公祭日和国庆节等,积极开展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基础知识讲座和能力培训,邀请国家安全局负责同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负责人和国家英模、抗战老兵等重要人物与学生面对面,通过他们的案例解析和现身说法等,不断拉近广大学生与国家安全教育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增强其在和平年代维护国家安全的意志与决心。

  开辟国家安全教育专栏,主动占领网络舆论新阵地。在高校官网、微信、微博等平台开辟国家安全教育专门链接,实行专人维护和负责管理,及时更新内容,用漫画、案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定时推送国家安全教育知识,实现国家安全教育网上阵地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牢牢把握国家安全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为学生持续呈现国家安全教育的视觉盛宴和网络大餐。在管理和维护的过程中,要加大实施“净网行动”的力度,加强日常监管和巡查力度,及时监视并屏蔽非法内容和不法言论。针对学生自主上传的国家安全相关内容和跟帖评论要及时关注并严格审查,努力避免负面消极舆论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做好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综合运用专题式、研讨式、启发式和下沉式等教学方法,广泛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分组讨论、情景再现和能力展示等教学模式,努力形成夯实基础→靶向问题→集合矛盾→确定思路→知识传授→实践引导→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一体闭环的主客体耦合治理机制,厘清“来路”、明晰“主路”、探寻“出路”、构建“长路”,不断激发学生自主提高国家安全意识与水平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治理机制,持续提升国家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必须依托课堂教学和学科建设双轮驱动,推进专业教师和青年学生双向互动,聚焦教育过程的专业化、法治化和科学化,注重教育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有效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大国公民意识和总体安全思维,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国家安全保障!

  【作者:张红涛,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五位一体”国家安全教育格局研究(2022ZSZ041)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